[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小小木耳托起村民致富梦

海青镇杜家村创新木耳种植模式,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户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菌棒上的木耳。 □记者 谭宁 报道
  □本报记者 谭宁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海青镇杜家村位于青岛和日照交界地带,属经济薄弱村。近日,杜家村的青岛强盛绿源黑木耳智能产业园迎来了头茬春木耳的丰收季,在该村第一书记刘学勇的带领下,实现了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的梦想。
  五月的海青镇,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杜家村的青岛强盛绿源黑木耳智能产业园,走进吊袋木耳大棚,菌包上绽放如花、肥硕喜人的朵朵黑木耳便映入眼帘。自5月中旬以来,园区一期六个大棚的吊袋木耳全面进入采摘阶段,棚内一派忙碌景象。
  “第一次亲眼看到菌棒上的新鲜木耳,了解它的生产过程,还可以在采摘中直接品尝,真是收获感满满。”市民周斌对这次采摘体验非常满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引进该项目的杜家村第一书记刘学勇,是区司法局驻海青镇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通过前期调研,他发现当地对种植黑木耳有着天然的优势。于是,刘学勇决心在杜家村发展黑木耳产业,实现村庄产业零的突破。然而,散户种植难成规模,也难保证品质和技术,必须建成规模的、技术先进的产业基地。经过多次上门拜访,沟通协调,在青岛强盛恒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条件下,杜家村成立了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种植户与公司签订菌棒供应、木耳种植、技术指导和木耳回收协议后,进行种植经营。
  “公司基地对参与合作社的菌农进行带薪培训,学到技术的农户如果有种植需求,可以租赁公司的大棚,通过劳务输出进行种植,也可以自行投资,由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包销。”刘学勇向记者介绍说,目前,该项目由中国黑木耳协会专家做技术指导,通过京东、海底捞和团餐协会等解决销路问题,足以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如今,第一茬木耳已经迎来收获时节,不久之后,园区里的6个大棚将增加至24个,甚至更多。“参与种植的农户,夫妻二人可以管理3到5个大棚,每个棚每茬能够增收一万元,算下来,一个农户一家年收入就可以达到十万元,数目非常可观。”谈及项目落地后的发展前景,刘学勇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目前有250亩大棚在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解决500多名农户的就近就业问题。
  青岛强盛恒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德堂表示,下一步,该项目将与省内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在杜家村及相邻的大芦疃村合作打造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黑木耳产业示范基地,帮助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