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营业执照换贷款?多开“公户”多卖钱?别信!

——近期买卖对公账户不法行为调查

  今年上半年,买卖企业对公账户发案数在多地呈上升趋势,涉案账户大多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各类违法涉罪资金流动关联。企业对公账户为何被不法分子盯上?其中有何黑灰产业链?还有哪些监管漏洞要堵?记者展开调查。
  现状>>>
  多地破获买卖“公户”案
  网络平台仍有贩子活跃
  企业对公账户,即企业银行结算账户,是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办理结算业务的账户。近期,云南、河南、江西等地破获多起买卖企业对公账户案件。
  在云南,昆明市五华区、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等地警方自4月以来已捣毁多个“公户”贩子团伙,查获公司公章、银行卡等涉案物品数量巨大。江西遂川、河南的武陟、洛阳等地也查获一批涉案“成套”对公账户资料。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一套”对公账户包括营业执照正副本、银行卡、手机卡、U盾、公司公章、法人私章、账户密码和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等。不法分子通常会以500元至2000元不等价格收购,以7000元至1.5万元卖出。
  记者发现,当前网络平台上仍有“公户”贩子活跃。记者在百度搜索“买卖企业对公账户”,发现大量标注“一手货源”“资料齐全,全新无记载”“方便匿名转账”等的广告,广告中均留有QQ号。记者随机加上数个QQ号,发现大都能联系上贩子。有人还给记者发来买卖账户标准、价格等信息。
  调查>>>
  “公户”被卖作犯罪工具
  有专人负责“售后服务”
  记者发现,对公账户被卖给电信诈骗、洗钱、网络赌博等犯罪团伙用作违法资金通道等工具。
  据警方介绍,这与对公账户部分特点相关:第一,对公账户每日转账限额更高,更能满足不法分子需求;第二,电信诈骗等犯罪往往伴有频繁转账,用企业账户更容易躲避金融、公安等机构监管;第三,对公账户比个人账户具有更强的欺骗性;第四,针对对公账户的查询、冻结等手续更加复杂、难度更高,对不法分子而言保护性更强。
  “公户”贩子们瞄准的正是这一“商机”。一名“公户”贩子告诉记者,团伙成员每人每月“工资”3000到5000元,每个账户收购价最高不过2000元,卖价则可高至1.5万元左右,一名团伙成员每月能成交数个至数十个账户不等,“利润”相当可观。
  为牟取更多利益,“公户”贩子们会为买家提供“售后服务”。例如,一旦出现被出售账户在使用中被监管机构冻结等情况,为避免买家被绳之以法,“公户”贩子团伙会派遣专人办理销户。若因销户问题导致买家损失,“公户”贩子一方要承担其中的七成。
  应对>>>
  实现源头打击需要
  堵住漏洞形成合力
  针对企业对公账户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活动的情况,专家认为,实现源头打击相关违法犯罪仍有漏洞要堵。
  “办理营业执照全是网上申报,经营地址和注册资金都是假的。”一名“公户”贩子坦言利用了网络申报漏洞,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仅对公司注册地址真实性做形式审查,还缺乏事后监管。部分银行同样存在审核不严等问题,对一人开立五六十个对公账户的情况毫无警觉。专家建议,工商、银行等仍应强化落实监管责任,警惕风险,避免损失。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文杰建议,要形成打击买卖对公账户犯罪的合力,还需公安、银行、工商部门加强信息共享、通报协作等机制。(据新华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