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村里来了“剃头匠”


  志愿者们现场为村民理发。□记者 李亮 报道

  扫码看视频新闻更精彩
  □本报记者 李亮
  “是在这剃头吧?”7月4日一大早,还没到7点半,琅琊镇砚台地村的村委大院就有响动。拄着拐棍的村民陈丽新过了生日就70岁了,她慢悠悠地走近,扶着村书记葛秀伟办公室的门框,探头张望着问道。
  “上(进)屋先坐坐,这才几点,人家师傅还没来呢。”干了3届村支书,葛秀伟不抬头都能听出声音是谁,“昨天大喇叭不是说了八点半开始嘛”。
  “俺这个腰恁还不知道,走路慢,寻思着早点来,剃完好回家歇歇。”在葛秀伟搀扶下,陈丽新艰难登上仅有的一个台阶,缓缓坐进沙发里。“十七八年了,也查不出啥毛病,这几年才刚能下炕。”
  说话间,门口又闪过几个身影,还是早到的村民们。
  “还没来?”
  “进来坐着等等吧。”
  “不用,成天坐,门口吃(抽)袋烟去。”
  “年后就没捞着剃头,本来还想让小点儿(小儿子)拉着上镇上剃。”
  “开(可)不是嘛,东屋(东侧邻居)老妈妈儿80了,也不好麻烦人家来剃了。”
  零散的对话持续着,大院门口、村委屋檐荫凉下,很快或站或蹲,三三两两聚集了不少老人。闲聊的、抽烟的、逗狗的,都在等待着什么。
  “大姨大叔别急,刚打电话来说到了镇上了,拐个弯还有5里路。”从工委宣传部来砚台地村挂职第一书记的王召强匆匆跑进大院,艳阳下,汗珠在额头闪烁。原来,今天他联系了区里的志愿者队伍,专门来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们剪头发,顺便还要给村民们修修家电、磨磨刀剪。
  砚台地村是青岛市市定经济薄弱村,140户的401口人,常年在家的也就百十来口,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村里没有理发店,没有小卖部,理发、买东西要去近3公里外的琅琊镇驻地或远处靠近滨海大道的大村庄。腿脚稍好些的老人,花上半晌工夫步行到镇上理发,像陈丽新这种活动不便的,只能依靠相熟的邻居给糊弄着剪短些。用她的话说就是“没有个丑俊,利索就行了。”
  理发尚且如此,更别说维修家电了。69岁的村民赵忠花前年刚买的无霜冰箱不保鲜了,到如今也只能用着下面的冷冻柜。一没货车,二距离远,三没帮手,四售后“动不动就要千八百块钱”。这两年只好任由保鲜柜“打开冒热气”。
  8点25分,一辆商务车停在了村委大院门口。伴随着车门打开,5位手持家伙事儿的志愿者先后进了院。
  “快快,师傅们,这个屋,这个屋风凉。”王召强赶紧帮着把家什搬到专门腾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室——村委最大的一个屋。
  “都在一个屋就行,门口离风扇远,你们俩剪头发,靠墙边两个人磨刀,我用这个办公桌修电器。”这次服务的队长,同心缘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陈记海迅速交代好了任务。
  两张椅子支在门口,电推剪、围布、掸刷、梳子等工具备齐,两位女师傅一声招呼,早就倚在门口的老太太们上座开剪;长条板凳紧靠墙角,油石条垫上毛巾,粗磨石稳放地面,两位男师傅大拇指一刮刀口,观察好问题所在便泼水开磨;电工工具箱打开,插好电插排,连上焊接器,队长陈记海接过村民手中坏了的电饭锅也开了张。
  文明实践站这下好不热闹,这厢拉着家常剪着头发,刚坐下的提要求、站起来的喜夸赞,咔嚓声中,蓬头乱发分分钟板板正正;那边菜刀剪刀排成排,磨到了的帮洒水、没磨到的看热闹,嚓嚓声中,锈迹斑斑几下下铮明瓦亮;窗口处水壶锅具堆小“山”,被修着的说问题,没修着的紧瞅着,焊烟升腾,坏掉的电器转眼间重获生机。理完发的带着菜刀剪刀回来了,磨完刀的抱着坏掉的电器回来了,全都收拾完的不肯走还在凑热闹,伴随着大喇叭广播,大院门口还不断有新到的村民……
  “下次得多张罗人来。”4个小时过去了,只有磨刀师傅还在忙活着最后几把剪刀,小锤敲打声中,刚带着陈记海给赵忠花修好冰箱,正帮着理发师扫地的王召强盘算道。
  “王书记,你请这些师傅真是好,头发剃得立正,刀也磨得快,上次有个磨刀的来,俺家剪刀磨完了还是剪不了布。”大院门口,村民臧加山对刚送走志愿者们,转头回院的王召强笑道,“这次俺这个剪刀可是快,刚剪了个塑料布试了试,了不得。”他拿着剪刀比划了一下,顿了顿,沉默一会儿又问道:“以后还有这免费的好事儿吗?”
  “要是不想出去剃头,那得让人家一个月来一回!”同样刚忙活完的葛秀伟笑着打趣。
  “你放心叔,我一定努力让它常态化,让咱村老少爷们少为这些小事苦恼,日子过得更幸福。”王召强抬眼看向臧加山,坚定说道。
  新闻快评
  先做件温暖的小事
  剪发、磨刀、修家电,这些小事虽不起眼却又无法忽视。
  理完发后,每个换了新发型的老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磨菜刀时,每个轮到自己的村民,都主动帮着师傅洒水为刀降温。
  这足以说明,事情虽小,却办到了村民心上。
  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明确写着,强组织、抓发展、促规范、优服务。在第一书记们运筹帷幄、步步为营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他们没有忘记先做这些“小事”。
  给村里带来剃头匠的砚台地村第一书记王召强、为村民带来区级医疗服务的前六汪村第一书记丁世伟、把村民老旧钨丝灯泡替换为LED灯的西官庄村第一书记樊本香……在第二批乡村振兴工作队入驻初期,第一书记们着眼大处又不漏细节,纷纷做起了这些温暖的小事。
  于细微处见知著,从他们身上,便足以对西海岸乡村振兴之未来信心满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