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帝师张谦宜:胸怀天下,返璞归真


  松山子张氏发源地核心——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松山子村
  □张业明
  壹
  “吾家久在荒山住,每日开门见松树”,这是清代名臣张谦宜笔下的故乡。张谦宜的故乡松山子村,位于今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北部山区。
  清代,松山子村乃至原胶南、黄岛均属胶州府管辖,因此在很多史料中,称张谦宜为胶州人。而胶南与胶州总有割舍不断的情缘,从某个历史阶段来说,胶南是从胶州分立出来的,那时的胶州府相当于现在的城,而原胶南、黄岛大部分区域便相当于现在的农村了。
  胶州府所辖的原胶南、黄岛区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胶州八景中的灵岛浮翠、铁橛悬泉、双珠嵌云等便位于现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区域(含原胶南、黄岛区松山子张氏发源区域),在清朝时称为胶西,张谦宜曾编撰松山张氏家谱“胶西张氏家谱”及参与修撰《重修胶州志》。
  现在很多研究张谦宜的人纠结他到底是胶州人还是胶南人,其实这个答案很容易找寻。通俗地讲,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本来老家在农村但长辈或是自己在城里安了家,而老宅还是在农村,张谦宜老家是松山子村,因为父辈为官,在当时的胶州府有宅子,所以说张谦宜年少的时候是在城里长大,但真正的家乡是在现在的西海岸新区松山子及周边区域,这从张谦宜27岁回老家耕读以及从京城辞官后回到松山张氏祖居地松山子村可以验证。
  从尊重历史地域行政区划的角度讲,清朝时张谦宜是胶州胶西松山子村人,后来变成了胶南松山子村人,到现在变成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松山子村人。村子没变,不过是隶属的行政区域发生了变化。追寻历史的踪迹,胶州、胶南、即墨、诸城、潍坊总有很多割舍不断的情感......
  贰
  而过于纠结一位历史名人到底属于哪里,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仅仅是出于一种地域或是家族情怀,但笔者认为这对于研究他的作品与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松山张氏一世祖张士宽于明朝初年从莱州潍县挑担迁居松山子村(因此处属山区,松林密布,始名万松村),松山张氏家族自二世祖张整起便“换了门风、改了天地”,二世祖张整明洪武十七年举茂材异等选授浙江嘉善县县丞,三世祖张嵓弘治年间贡士任北直隶献县训导后升和州学正,四世祖张可敬嘉靖年副贡历任邵陵王府教授后晋階奉政大夫,五世祖张铭嘉靖壬子科二名经元、丙辰科进士授户部主政升陕西司员外监税九江、谪同州州同后升河间府同知,六世祖张汝元万历年间举人授河南泌阳知县、攫顺天府推官、户部云南司主事、通州监仓等职;七世祖张榴征封广东道监察御史;八世祖张懋煌任山西长子县丞、授阶修职郎,著《松麓吟诗刻》《胶东科第考》《吾家渊源》《张氏族谱》。松山子张氏家风优良、家族兴旺,后人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胶州张氏大多也是松山子张氏的后裔。
  张懋煌之子张谦宜,名张庄,字稚松,号山农、山民,晚年自称山南老人,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松山子村人,松山子张氏九世祖,清朝著名经学家、方志学家、文学理论家、古文家和诗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后,其才略深得康熙赏识,进皇宫为雍正讲学,以读书著述为乐。
  现在很多人是从魏学宝、伊强点校的《絸斋诗集》而了解张谦宜,甚至有文友据此认为张谦宜是一位久不得志的落魄诗人,这是因为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张谦宜,没有怀揣一种真挚的情感去研究张谦宜的作品和他的经历。
  叁
  实际上,张谦宜不仅是一名颇有造诣的诗人,也是著名的经学家、方志学家、文学理论家、古文家。据青岛市志记载,松山张氏九世祖张谦宜少年时曾以诗才闻名,中年潜心于程朱理学。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以读书著述为乐。清代翰林宋弼称其为胶州三大文人之一。同乡法坤宏在评其著作时说:“吐前人之糟粕,发自心之明理,挥霍跌宕,期与传注相应。”
  张谦宜一生的著作分诗文、评论、经史、地理、方志、谱牒诸类,主要有《家学堂诗抄》《絸斋诗选》二卷(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蜀道难集》《山农文集》8卷、《絸斋诗谈》8卷、《絸斋论文》6卷、《絸斋文录》《四书广注》36卷、《质言疏义》《州志别本》《山东盐法志》等。其他专著有《尚书说略》《春秋五传》《左传地理指南》《古文从语》《修史议》《州程便览》《读志附辨》《胶镇志》《甲申群盗记》《高氏传家录》《张氏家训》《稚松年谱》等20余种。
  而在清代,古胶州还有一位文化名人高凤翰,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扬州八怪之一,在现在的胶州,建有高凤翰纪念馆。张谦宜与高凤翰是表兄弟关系,因张谦宜自少年时诗才便颇具天赋,高凤翰师从张谦宜写诗,高凤翰对表兄的诗才也是大为敬佩和赞叹的。(待续)
《长歌行 示儿阿莲》
□张谦宜
吾家久在荒山住,
每日开门见松树。
丙舍东南是墓田,
仓郎石马牛羊路。
汝曹耳目混穷乡,
历齿蓬头似爷长。
只知野祭隨风俗,
不省城中有祠堂。
我欲叙述源委大,
泪湿青毡背灯坐。
丹艧相承近百年,
此是民曹公所作。
及我生時已式微,
犹见台门旧屋基。
五宗依附墙南北,
生聚三经离乱时。
壬午、甲申、癸巳。
昔年伯祖骑骢马,
亲执蒸尝寝室下。
正堂已被焚矣。
群从衣冠夜半来,
拱揖无敢喧哗者。
雁序陛階推大宗,
七尺于?夏邑公。
今之各立门户辈,
斑斓花帽皆儿童。
嬉戏傍看五鼎食,
雕盘翠斝知誰力。
当日不思今日愁,
记得绣衣翁叹息。
此事分明在眼前,
朱轮白马似轻烟。
纷纷犹自拟王谢,
一劫沧桑四十年。
世间万事皆如此,
新枝合抱枯枝死。
蛰龙千尺不留跟,
枉向仙岩觅树子。
祠堂剥落白版扉,
子孙分散俎豆稀。
闻道今年更萧索,
旋风吹尽纸钱灰。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