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悠悠四十载 不变普查情

年近七旬的张增温五次参加人口普查,见证乡村巨变


  张增温(中)正在村民家中开展普查工作。□记者 董梅雪 报道
  □本报记者 董梅雪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自11月1日启动,目前已进入长表登记阶段,一个月的时间,普查员们走街串巷加班加点,全力做好普查工作。珠海街道大溧水村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张增温,38年来,他参与过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从纸质表手工记录,到依靠互联网电子化采集;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张增温记录了社会发展的铿锵步伐,也见证了新农村的巨大变化。
  老骥伏枥<<
  年近七旬再上“战场”
  11月29日,记者在大溧水村村委办公室见到68岁的张增温时,他正趴在办公桌上核查长表,身穿红色马甲,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简单的寒暄后张增温就打开了回忆的话匣子。
  “我在1982年参加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那时我才30岁。”作为地地道道的大溧水人,张增温一直在村里工作,“最早时候的普查工作没要求走家串户去调查、填表,就是在村口摆了一张桌子,把各家的人喊出来,拿着户口本跟派出所核对,核对完,就算普查完成。”张增温回忆说。
  今年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已年近七旬的张增温主动请缨,想继续为人普工作尽点力:“我一辈子都在村里转悠,家家户户都熟悉,做起调查来比其他人容易。”第五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跨越将近四十年,在张增温看来,这份工作既是自己的骄傲,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笨鸟先飞<<
  提前掌握普查技能
  虽然对人口普查工作“驾轻就熟”,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不再像前四次那样拿着长表短表,手工誊写一个个数字,而是通过智能手机入户登记信息,一键上报数据,极具“科技感”“创新感”。虽然“身经百战”,但对于从来没有用过智能手机的张增温来说,这算是很大的挑战。
  “知道今年要用手机报数据以后,我就赶紧去买了一个新手机。”张增温告诉记者,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用老人手机,用着顺手也简单,“刚买回来试了试,感觉还不难,但还是学习了十多天才会使用普查小程序。”
  普查尚未开始时,张增温一有空闲就拿出手机摸索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便第一时间向周围有经验的人请教,在他看来,勤学、勤问是“法宝”,虽然上了年纪学东西慢,但只要下功夫,总会学明白,十几天时间,村里的年轻干部都成了他的“老师”。
  五次普查<<
  见证美丽乡村巨变
  5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张增温见证了大溧水村的发展与变迁。
  “记得我前几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的时候,白天村民出去干农活,只能晚上上门,没有路灯,路也不好走。”回忆起那段时光,张增温叹了口气,“那时候,村民住的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现在村里人人住上了翻盖的大平房,家里越来越宽敞,装修越来越现代化,家电也越来越先进。”
  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外出务工的村民多了起来……回顾几十年的普查经历,张增温感触颇深:“村容更整洁有序了,村民的生活也更宽裕富足了。”
  从三十而立到如今两鬓白霜,张增温的头上多了白发,与人口普查也结下了不解之缘。采访结束后,当记者问到张增温是否还会参加下一次人口普查时,老人高兴地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希望自己还能为人口普查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