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丰收情结

  □何龙飞
  几十年来,父母一直都有浓浓的丰收情结,着实令我们钦佩和感动。
  父母与共和国同龄,饱尝过灾年吃草根、树皮乃至白鳝泥充饥之类的痛楚,所以格外珍惜粮食,渴盼能够吃上饱饭。大集体劳动时,他们努力挣工分,待丰收后,分到一定的粮食,勉强度日。后来,他们在自留地里种玉米,在承包田里种谷子。起先是四黄、贵朝等老品种水稻,虽产量不高,也足以令他们欣慰。杂交水稻推广后,一到秋收时节,父母的田里便会呈现丰收的景象:谷吊长,谷香悠悠,谷粒饱满、金黄,显然未遭受病虫害,怎能不令人欣喜!
  既然丰收了,就得以实际行动庆贺一下!父母望望金灿灿的稻谷,开心地拿镰,弓腰,割谷,搭谷子,改草把,打场,翻杈,出场,晒谷,扬谷,颗粒归仓……他们井然有序地忙碌,合力奏响“丰收曲”,可谓累并快乐着。
  新米丰收,自然要尝新。父亲挑着丰收的稻谷到大队加工厂打米,人多得排队,常常是排到半夜或凌晨才能打到米。但尝新要紧,父亲咬咬牙,坚持挺过来,如愿以偿地打到了新米,那畅然唯有他能心领神会。
  到家后,心有灵犀的母亲赶紧将米淘洗,下锅,烧火,煮涨,沥米,蒸……有条不紊地操作后,新米饭的清香很快就弥漫在灶屋内,让一家人垂涎。再炒几个小菜,端出咸菜,“尝新”就开始了。父亲说着丰收的话儿,母亲谈起栽秧割谷的辛酸,我和弟弟分享着丰收的快乐,那幸福,不言而喻。
  “还得把新米送给亲朋好友,一来浓烈情谊,二来见证丰收,三来共庆丰收!”还是父亲考虑得周到,他与母亲一起把一袋袋新米送给亲朋,诠释“礼轻情意重”。有亲朋来串门,父母总是热情招待,既煮新米饭,又炒、炖美味菜肴。倒出老白干,喝上“丰收酒”,一桌人举杯共祝,或猜拳行令,或谈笑风生,好不快活!
  那段时间,无论是干农活,还是休闲,父亲都会吹口哨,吹老歌儿;母亲同样说话开心,走路高兴,做事风风火火。我们受到感染,也会唱“丰收歌”,说“丰收话”,极尽所能地帮助父母,赢得夸赞;也会在丰收的激励下,发奋读书,争取进步;还会把父母的“丰收情”写进作文、日记里,感恩好年头和不辍劳作的父母。
  我们外出读书、成家立业后,那些丰收情结越来越浓烈,越来越唤起我们的乡愁。可惜,每年丰收时,我们都忙于工作而不能回去看望父母、感受那份喜悦。唯有收到父母送来的新米,及时煮来吃并面朝老家虔诚地祝福,心里才会安然。
  最近几年,丰收节应运而生,父母会以他们的方式予以庆祝,过个开心的节日。而我们也总不忘在那天给父母打个电话,送祝福、道珍重,以表心意,任丰收情结得以传承,陶醉心灵,慰藉乡愁。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