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定期通风降“体温”,每隔4年换次“血”

——记者走进黄岛区粮食储备库,探访粮食如何“保鲜”


  工作人员为新粮通风。

  廒间内粮面平整,满目金黄。
  □文/图 本报记者 陈蔚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今年,西海岸新区夏粮(小麦)总产量12.41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单产350.4公斤/亩,为近10年来最高。粮食实现丰产丰收,除一部分进入市场流通外,大部分要进入粮库储藏。那么,粮食储备库长什么样?粮食储存安全和品质如何保障?粮食入库前要经过怎样的检查?近日,记者来到黄岛区粮食储备库(原胶南市粮食储备库)一探究竟。

  8栋房仓18个廒间
  规范储粮保安全
  近日,记者走进黄岛区粮食储备库,一座座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粮仓映入眼帘,蔚为壮观。黄岛区粮食储备库保管科负责人王波告诉记者:“黄岛区粮食储备库始建于2004年,2005年正式装粮投入使用,经过几次扩建,目前共有8栋平房仓。其中,存粮线6米高的2栋、5米高的4栋、4米高的1栋,3米高的1栋,共18个廒间。”
  随后,记者探访了其中一个廒间。远远望去,一道陡峭的长梯直通粮仓顶部的进仓口。从进仓口踏进粮仓,眼前豁然开朗,仓内满地金黄,仿佛一个大型晾麦场。“这栋房仓的存粮线是5米高,这一个廒间存放了1500吨粮食。按一个人每月吃20斤粮,一个廒间够一个人吃上12500年。”王波说。
  “粮食喜欢在低温并且干燥的环境下‘生活’,所以我们对粮库的温度控制非常严格。”王波介绍,每个廒间都有百余个温度监测点,每个平面排面的测温点至少有25个,纵向分布有四层排面,用于全方位监控粮库里粮堆的温度变化情况。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定期进入粮仓,通过闻粮食气味、到粮面上走两步的检查方式,就能知道粮食有没有结露、发热、霉变的情况。”王波说。

  降温通风助“保鲜”
  小麦每4年轮换一次
  “用力,再翘起来一点。好,保持住。”记者走出进仓口,看见三名工作人员围在进仓口下方的粮仓正门旁,将一台圆形风机与墙上的管口连接在一起。原来,工作人员正在对今年新收购的夏粮进行通风处理。
  “每个廒间底部都布置了通风管道,通过廒间外的地笼口用轴流风机给粮堆通风降温。”粮库保管员李桂霞介绍,夏季天气炎热,收购入仓的夏粮温度高,如果不及时通风降温,廒间里的粮食容易发生结露,不利于保管储存,工作人员会根据每年不同月份的气温选择合适的时间给粮食进行通风降温。“每年通常选择15℃、10℃及以下的温度进行2~3次通风。冬天为保持温度平衡,粮堆下面的温度可低至0℃左右。”
  李桂霞告诉记者,一般每年10月份,粮食密闭熏蒸结束后,他们就要开始整理粮面,清扫仓内卫生,确保不留卫生死角,为粮食安全储存奠定基础。“地方储备粮有轮换机制,我们这的小麦最长储存年限是4年,每4年就需要把储存的小麦轮换一次,保证常储常新,出库的粮食会通过网上竞价销售。”

  入库先过“体检关”
  从源头严把粮食品质
  “粮食储备安全关系着经济发展命脉,不光要储存好,粮食本身质量也要好。入库第一道检验关必须牢牢把紧。”王波告诉记者,每年储备粮食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常规物理检验和呕吐毒素检验,坚决杜绝不合格的粮食流入仓库。
  记者跟随王波来到储备库质检中心,这里分为扦样室、初检室等区域。在物检室里,质检人员李建杭演示了如何检测扦样小麦的容重、水分等物理指标。“对每车粮食,都要给出容重、水分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才能入库。”李建杭介绍,容重是小麦定等的一项指标,指的是粮食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重量。根据国家标准,小麦容重分为五个等级,只有三等以上的才会作为地方储备粮收购入库。经过“体检”合格后的每份粮食,工作人员还会为其制作“身份证”,详细记录其年份、水分、杂质等信息。
  新收购的粮食紧把质量关,对于储存期限在1年以上的旧粮同样也有固定的“体检”时间。每年4月份和10月份,储备库会把所有在仓的粮食扦样送到区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验。
  “我们要真真正正从根源上保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王波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