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红”心为民 “救”在身边

新区红十字会不断创新应急救援、人道救助等工作,倾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品牌

  □本报记者 谭宁

  作为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宗旨,着力在党政所需、群众所急、红会所能的领域找准结合点,深入实施“红十字‘救’在身边”行动,不断创新应急救援、人道救助、救护培训工作机制,倾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品牌,开创了新区红十字事业的新局面。

  扶持社会救援力量
  让防灾避险更有厚度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年7月份,河南特大暴雨灾情发生后,区红十字蓝海救援队、藏马救援队、方舟救援队、汽车公益联盟、红翼救援队等5支队伍迅速响应,自7月21日起分批赶赴灾区开展救援,至7月29日凌晨完成救援救灾任务,全部安全返回。
  据悉,在河南防汛救灾工作中,作为山东省首批进驻灾区的社会救援力量,新区红十字会共出动骨干队员72人、车辆21台、救援艇14艘,解救转移群众近6000人,转运救灾物资30余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社会救援队伍是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提升队伍备战能力,区红十字会坚持“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原则,扶持社会救援力量做强做精,先后组建5支红十字救援队,发展骨干队员200余人、志愿者1000余人,充分发挥其资源丰富、贴近一线、组织灵活等优势,实现以“小成本”撬动社会化动员和救援的“大杠杆”。
  据了解,目前新区拥有AHA国际急救员8人、国家应急救援员27人,骨干队员均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具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在提升物资储备能力方面,区红十字会每年投入5万元专项经费,购置和储备救生艇、发电机、破拆设备等专业救援装备,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保障到位。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区红十字会出动2700余人次参与防控消杀任务,完成2处疫情集中隔离点服务保障任务,服务2万多工时。

  坚守人道救助初心
  让扶弱济困更有温度

  红十字源海拥军专项基金是新区红十字会成立的第一支专项基金,也是新区第一支“拥军”专项基金。基金成立后,累计投入资金30万元,走访慰问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战士等群体,捐款10万元用于河南水灾受灾军人家庭等。
  “企业发展不忘社会责任,希望借助红十字会这个慈善平台为我们最可爱的人——军人,做一点微薄的贡献。”源海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培才表示,今后每年都将拿出企业收入的一部分投入源海拥军基金中,持续开展帮扶困难退役军人等救助活动。
  红十字源海拥军专项基金只是新区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人道救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区红十字会累计募集救助资金410余万元,救助困难家庭5000余户;争取青岛微尘基金“博爱小学、阳光少年、微尘班、大病救助”以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小天使基金、博爱家园、博爱卫生站”等人道救助项目在新区落地。
  为确保救助资金精准使用,区红十字会依托镇街等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对救助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和入户走访,准确掌握真实信息,先后救助“两癌”妇女、先心病儿童、白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82例,资助困难大学生和“阳光少年”905名,建设博爱小学8所,通过“暖冬行动”直接救助困难家庭1000余户。
  区红十字会还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为贵州安顺开发区、甘肃陇南武都区、甘肃定西岷县募集资金85万元,建设博爱家园1处、博爱小学3所,资助困难学生125名、困难单身母亲40名。
  爱心捐款公开、透明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对此,区红十字会依法公开募捐资格并在“慈善中国网”登记备案,同时严格规范募捐救助程序,利用慈善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和政府网站等渠道定期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政府部门审计,确保募捐救助工作规范高效、公开透明。

  高质量开展救护培训
  让自救互救更有广度

  近年来,区红十字会加强救护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广泛化、常态化建设,提升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共培养应急救护培训师资66名,建立28支应急救护志愿者队伍,提高了现场施救的应急响应和救护能力。目前,新区已有9名市民在危急时刻被红十字救护员成功施救。
  在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海洋渔业、文化旅游和学校(校车)等行业,区红十字会大力推进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每年培训持证红十字救护员3000余人,普及培训2000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党校“五进”活动,推动应急救护工作融入“大卫生、大健康”体系,形成应急救护工作整体合力。同时,建立“双纳入”制度,即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全区机关干部培训计划和党校课程,纳入区直单位应急管理考核内容。
  此外,区红十字会还通过开展“地摊式”灵活培训活动,在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开展心肺复苏、呼吸道异物梗喉、溺水急救等救命技能的免费培训,让更多群众增强自救互救意识和基本技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