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饮水的变迁

  □张必强
  自明朝嘉靖年间太娘带着儿子逐水草而居生活在山岗上,历经了四五百年的沧桑岁月,子孙繁衍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村落,村民饮水几次变迁过程记录了时代发展的轨迹。
  小时候,每家灶台边都有口储水大缸,用以维持一家人的饮用水生计。缸中有水,心中不慌,纵然是刮风下雨,缸中万不能缺水。每天早上广播里“东方红”晨曲一响,父亲就用一根扁担,两只水桶,去200米外的井里挑水。水桶挂在竹竿做成的井钩上,“扑通”一声后,从井里拉上来一桶水。父亲装满两桶水后就把水挑回家,路上扁担会发出“吱妞”的声响,那是一曲美妙的乐曲,水桶溅出的水滴落在泥土路上,留下一条条痕迹,由井边一直延伸到水缸边,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再过一会儿,家家户户的烟囱便开始冒烟了,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炊烟之下。
  每天起床后,我都会拿葫芦瓢从水缸中往脸盆里舀水,母亲总会嘱咐一句:“少舀点!”我就把瓢里的水倒回水缸中一些。艰窘的生活,使母亲吝啬得有些过分,想想真让人酸楚。
  上初中时,我家离学校有四公里路程,因此我只能住校。学校给每个寝室配一个剪了缺口的旧篮球,两个缺口之间吊了一根长长的绳子用来打水。每天傍晚我们用篮球打上来的水储存在自己的脸盆里,放在床底下以便第二天使用。
  上高中时,虽然学校定时用抽水机把井水抽到高处的水塔上,但水龙头经常抢不到,我们还是喜欢到学校后门的江里取水。
  改革开放后,村民自发组织在山上修建了一个蓄水池引水,通过水管接到农户家中。虽然饮水方便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自来水,无法保证水质、水量,蓄水池里还经常断水。
  如今,政府在农村实施了集中统一供水工程,彻底告别了原来“看天喝水”的被动局面,供水模式从单村管护向集中处理转变,山区百姓也能喝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安全、优质的自来水。村民只需轻轻一拧,清澈甘甜的自来水便哗哗流出来,实现了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目标。
  一壶甘甜的茶水,触动了我的内心。无数个夜里,村里的老井再次浮现于我的梦境,挑水时扁担发出的“吱妞”声,让我无限怀念那些艰辛却难忘的悠远岁月。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集中供水的画卷绚丽展开,这源源不断的水流必将为山区注入澎湃奔腾的发展动力,见证山区农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饮水方式的变迁让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了小山村的巨变。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