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第二届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在新区举行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有效推动海洋“高精尖”领域交流合作,助力新区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与会嘉宾展示“感知海洋”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记者 王培珂 摄
  □记者 王雪
  通讯员 刘伟 报道
  本报6月22日讯 今天,第二届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在西海岸新区举行。作为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的板块之一,本次论坛聚焦联合国“海洋十年”实现“物产丰盈的海洋”和“可获取的海洋”愿景,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围绕海洋感知核心技术及产业化开展学术研讨,推动海洋工程科技创新。
  本次论坛以“感知海洋、认知海洋”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海洋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及学者共40余名嘉宾参加,为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链和产业链提供智慧“锦囊”,为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产业项目市场化共谋发展路径。
  国家海洋局原副局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王飞在致辞中提到,涉海科技工作者要深入感知海洋、认知海洋,在物产丰盈的海洋中获取创新创造灵感,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寻找海洋工程创新的突破点,向海洋进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林明森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举办,放大青岛海洋科研优势,强化科技资源共享,助力山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会上,20位嘉宾从海洋信息、水下通信、传感器件、海洋网络等方面作了精彩报告,展示了“感知海洋”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吴有生在题为《海洋装备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报告中指出,海洋装备是支撑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安全保障事业的“脊梁骨”,并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在海洋装备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梳理了“绿色、智能、深海、极地”等方面最值得关切的前沿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作了题为《探秘深海——环球深潜计划》的报告。他认为,光纤检测技术在陆地已经得到长足进步,通过深潜,在海底布设光纤检测网络,检测板块应力变化,将有助于解决板块运动驱动力和地震预警等重大科学问题。
  此外,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以河,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侯一筠,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晓浩等专家分别围绕“双碳”战略下绿色低碳海洋工程材料发展、2022东海黑潮多尺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陆架水交换双向通量研究、高校仪器学科和海洋结合的思考和探索等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作为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的板块之一,第二届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的举行,既是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其中之意,也是大力提升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换的发展之需,将有效推动海洋“高、精、尖”领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助力西海岸新区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为特色,建成启用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重点院所,30余项关键技术全球领先,全球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首台双燃料船用发动机等高端装备走向世界,全力打造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主要承载区、海洋强省先行区和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