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勾践迁都与战略要地琅琊

  □武善领
  世人多知秦始皇曾三巡琅琊台,但少知早在秦始皇之前,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就曾把越国的都城从会稽迁到了琅琊。
  对,就是那个春秋时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勾践本姓芈,传说是禹的后代,自殷商时被封于越地,住会稽(今浙江绍兴),为禹守祀。到了他爷爷夫谭时,被周敬王封为越侯。到了他父亲允常时,拓地变大,被封为越王。
  楚吴越三国均沿长江而居,楚国在中游,越、吴分居下游,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互为邻居,但均呈犬牙交错之势。加之处于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三国之间恩怨纠缠不清,长期处于战火纷争之中。
  时间到了公元前505年,勾践的父王允常去世,勾践继位。吴王阖闾听闻,便开始不断对越用兵。九年后的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的一场大战在今浙江嘉兴一带展开。最后,越兵在今江苏吴县古称姑苏的地方把吴兵打了个大败。
  原本是吴国老侯王欺负越国幼主,结果吴王阖闾本人被射伤,很快去世。其长子夫差继位。
  因这杀父之仇,这两位年轻气盛的国君从此便杠上了。
  据《左氏春秋》记载,阖闾临终前把夫差叫到跟前说:“尔忘勾践杀汝父乎?”夫差云:“不敢忘,三年乃报越。”
  就这样,夫差“日夜勤兵;且以报越”,即明确以“报越国杀父之仇”为目的,日夜进行军事演练。
  两年之后的公元前494年,勾践把范蠡叫到跟前,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趁吴国未行动我们先动手吧!”
  范蠡极力进谏表示反对,但年轻气盛的越王哪里听得进去。
  战争的结果是,吴军大败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于会稽山上。勾践派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夫差才赦免勾践回国。
  战败后的越国努力自省,越王勾践任用文种与范蠡富国强兵,范蠡用纵横之术煽动吴国、晋国、齐国争霸中原,转移目标,令吴国无暇顾及越国。勾践本人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且常自言自语曰“汝忘会稽之耻邪?”
  12年后,即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与齐鲁争霸会盟之际,发动伐吴之战,俘虏吴国太子。此时的吴王与晋国晋定公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失败,被迫归国,可惜吴国国都已经沦陷。吴军长途劳累,国力空虚,只能派使者携重礼与越国求和。
  四年后,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大败吴军于笠泽,吴国自此一蹶不振。公元前473年,越国围困吴国都城,夫差自尽殉国,吴国灭亡。
  12年卧薪尝胆,10年高烈度战争,终于成就王业。这就是古代的励志典范勾践。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将都城迁到齐国的东部重镇琅琊。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中记载:“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从琅琊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对勾践迁都有记载:“琅玡,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玡。”
  迁都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型工程。据《吴越春秋》记载,勾践迁都时选择了海路,他动用8000多名越国水师,以楼船运载货物和人员。仅仅是护航的“戈船”就达300多艘。成百上千的船只浩浩荡荡,行驶在从杭州湾到琅琊湾的广阔海面上,场面何其壮观!
  据《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记载,自勾践开始,先后八代越王在琅琊定都,历经224年。这八代人的名字分别是:勾践、兴夷、子翁、不扬、无强、玉、尊、亲。《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对此也有明确记载:“亲以上至勾践,凡八君,都琅琊,二百二十四岁。称王。”
  消灭吴国后的勾践为了更好成就霸业,北渡淮河,在徐州与齐、晋会盟,被周元王加封为伯爵。南面将淮河流域大片土地送给楚国,西面把吴国侵吞宋国之地还给宋国,北面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之地给了鲁国。此时的越兵,横行于中国东部整个沿海与江淮之间,东部各路诸侯没有不来朝贺的,勾践也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位霸主。
  琅琊,自古就是战略要地。勾践迁都,主要是为了靠近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尊辅周室,号令齐鲁秦晋,用郦道元的说法,就是“为了称霸中原”。
  放在全国看琅琊,南可通吴越,西可控齐鲁,北可达幽燕,东可涉海济日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可以“南北辐射、东西互济、陆海统筹”。
  因此,琅琊作为大都市的历史,并非从秦始皇开始,而是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到琅琊,是公元前219年;而勾践迁都,是公元前472年,时间早了253年。春秋时期,古琅琊就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之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