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机遇叠加 江海潮涌

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改革红利为江苏南京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70年前,江淮大地上淮海战役的胜利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新中国曙光已现;70年后,这片热土打响了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役,第一个百年目标近在咫尺。

2018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超9万亿元,以全国1.1%的国土、5.8%的人口,生产了10%的经济总量。不仅如此,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快于整体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令人瞩目的“江苏奇迹”绽放出新的光彩。

江苏这片土地承载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江苏省委认为,从“两个率先”,到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都是党中央根据时代方位和发展阶段变化,对江苏发展赋予新的使命和内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实际上就是对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17年底,江苏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确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的实践路径,以先行者的担当和奋斗者的自觉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起点>>

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实现率先发展的江苏,开启“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征程

来到无锡市东港镇,仿佛到了“红豆大观园”。路边葳蕤生长的红豆杉,随处可见的红豆品牌标志,拔地而起的新城镇综合体——红豆万花城,这家企业在东港镇留下深深的烙印。

从实行计件工资、“带资进厂”到“一包三改”,再到“母子公司制”、内部股份制、内部市场制、效益承包制等“四制联动”改革……这家原以弹棉胎、扎扫帚为主的家庭小作坊,经过几十年改革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深耕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红豆杉大健康、商业地产园区开发四大领域,拥有两家主板上市公司和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红豆集团。

正是像红豆这样一批苏南乡镇企业的率先起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竞相发展,创造了引领全国乡村企业大发展的“苏南模式”,确立了江苏在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主要发源地和“排头兵”地位。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远表示,一大批新苏商脱颖而出,不仅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而且积淀形成了宝贵的新苏商精神。

如果说,改革为江苏发展注入了“原始动力”,那么,开放则为这个沿海省份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因子”。

学习世界,启发中国。自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以来,这里累计实施了130多项重点改革,其中24项为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10项在江苏推广,成为中外合作的成功典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

40年来,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8年全省GDP达到9.26万亿元,与澳大利亚不相上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全国城市GDP排行榜,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前100名;全国百强县评比,前10名中江苏占了半数以上,昆山更是连续14年位居榜首……

新理念>>

向污染亮剑、补民生短板,用区域协调的绿色GDP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冬去春来,太湖波光粼粼,一片清澈安静的景象。时钟拨回到12年前的初夏,太湖蓝藻暴发,数十万市民饮水告急。这个为长三角2000多万人口供水的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突然生病,举世震惊。经过10多年“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太湖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总体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治太阶段性目标。

江苏,这个诞生过中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也遭遇过“太湖之痛”的经济大省,如何应对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2016年底,一场名为“263”专项行动的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打响。江苏把补齐生态短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促进全省环境质量尽快明显好转。

向“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2018年,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年压减钢铁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210万吨、平板玻璃660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上企业3600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多家。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干部认同、发展遵循、群众可感的生动实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部江苏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也是苏南带动苏北加快发展的历史。

目前,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已达47家,累计入园企业超2000家,项目注册金额近2200亿元,带动就业人口62万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长率。

绿色发展、南北协调,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让更多改革成果与老百姓分享。近年来,从托高底线到创业富民,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到破解看病、上学、养老等焦点问题,江苏的“民生红包”越来越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动力>>

科教优势重启创新引擎,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两年前,一篇题为《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尽管部分数据不实,却引起南京市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南京怎么留住人才?制约人才留在南京的因素是什么?”

和南京一样,江苏这个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的科教大省也面临类似的困惑:如何把丰富的科教资源激活起来、把实验室沉淀的科技成果转化出来、把世界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过来?

把问号拉直,首先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难题。为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江苏近年来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派工作,带动8万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创新一线,将更多创新资源导流到企业。

点燃创新引擎,政府“搭台子”,企业“唱主角”。书写桥梁界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由一家江苏民企“吊起”。从生产渔船麻绳的小作坊成长为国之重器的共同建造者,江苏法尔胜的创新之路堪称传奇。

“成功源于对新技术的孜孜以求。”法尔胜缆索公司副总工程师周祝兵说,企业将“创新强企”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从生产渔船麻绳起家,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实现了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三级跳”,成长为全球行业领军者。

创新之路崎岖,江苏奋力前行。2018年,江苏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45家,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之火燎原,需借营商环境“东风”。几年来,江苏大力开展“放管服”改革,“3550”目标基本实现:即3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登记、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大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背后是审批改革的机制保障,“不见面审批”已成为江苏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目前,全省90%以上的审批服务事项能够在网上办理,极大的提升了经济发展“软实力”。

不仅是“放管服”改革,江苏肩负“为全国发展探路”使命,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改革。

改革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018年,江苏累计市场主体总数达922万户,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场主体突破900万户的省份。目前,全省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15户,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40户。“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要紧紧围绕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向经济转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对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江苏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据新华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