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智慧大棚里的春耕新图景

人勤春来早。一入三月,西海岸田间地头里躬身劳作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购农机、买种子、备农资的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幅繁忙的西海岸春耕图正徐徐显现。而与传统农田里的忙碌不同,近来记者探访发现,西海岸现代农业的春耕却是一幅更科技、更智慧的景象。

穿春装的“新农民”

3月5日,记者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智慧大棚。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新奇的、智慧的农业设施。

棚外春寒料峭,棚内却温暖如春。一进大棚,52岁的逄雷英便爽朗地与记者打起招呼。运动鞋、牛仔裤、薄衬衣,仅凭这一身轻薄的春装,记者很难将她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联系到一起。“看看这些西红柿长得多好,刚定植了十几天就长了10公分左右呢。”逄雷英站在一辆特别的小车内向记者介绍着棚里的作物,那神情好像一个母亲在夸耀自己的孩子。“虽然天气还没完全转暖,但棚内却是四季如春,作物长得好,我们干活儿也舒坦。”

闲谈间,逄雷英所在的小车在记者眼前缓缓升高。“挺神奇的吧?这个是采摘车,功能可多哩,采摘、挂绳都靠它。”车子升至最高处,逄雷英气定神闲地拿出挂绳固定好,便再次启动车子往更远处操作,一切看上去那么悠然。

12人打理52亩大棚

二氧化碳风机、补光灯、水帘、遮阳帘……仔细打量棚内的现代农业设施不难发现,智慧大棚里的科技感确实很强。“我们运用物联网技术,对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进行实时采集,实现全自动化控制。”青岛绿色硅谷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负责人张晓丽为记者解惑。

不只环境控制实现智能化,从荷兰进口的智能化的水肥一体设备更是大大减少了人工工作量。张晓丽指着西红柿根部的一根软管对记者说:“这根细管里面就包含了水、肥、营养液等成分,而且配比科学。所有营养最终会通过滴灌运送到西红柿的根系当中,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从种植到收获,农作物不用浇水也无需施肥,智慧大棚里所需的劳动力少之又少。“一共52亩大棚,每天仅需要12个人打理就足够了。”张晓丽介绍说,不仅如此,棚内的劳动强度更低于传统农业,“采摘和挂绳就算最难的活计了,这不也有采摘车代步嘛。”

新农民过上新生活

新的春耕图景折射出西海岸农业的大变化:在智慧农业、科技农业愈加成熟的当下,新型职业化农民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新主体。“脚踩黄土、收入微薄、地位不高,以前觉得当农民很土气,一心想离开土地。”逄雷英感慨道,在她看来,现在农民已经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工作场地宽敞明亮,每天按时上下班,收入稳定有保障,依靠科技种植,村里不少人还住上了洋房,开上了汽车,小日子滋润着呢。”

在智慧大棚上班的工资收入,土地流转收入……逄雷英向记者细数着自己的经济来源,每月近4000元的收入让她倍感幸福。

智慧大棚里的春耕正有序地进行着,这也像极了西海岸的大农业格局,正稳步迈出跨越发展新步伐。

王 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