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企业“上云”红利“落地”

——我国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开创制造业新模式

依托工业云平台,可以实现服装成衣的定制化生产:不用去门店,戴上VR眼镜,消费者便可足不出户选购衣品。虚拟试衣、个性定制、送货上门……中国工业互联网开创的产销新模式引发关注。

唤醒“沉睡”工业大数据、推动定制化生产、降低产销成本……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近日在京组织召开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工业互联网从“云端”落地工厂,突破转型瓶颈,服务日常生产,应用价值愈发突显。

节本降耗“工业云”经济效应显著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5700亿元。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超过50家,部分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10万台(套)。

尽管“上云”企业数量初具规模,但更为关键的是,“上云”之后,将为制造业转型带来哪些看得见的实效。

四川大西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焊接材料制造企业,曾面临人力成本、节能环保等诸多压力,急需创新工艺和装备技术提升自动化水平。

借助工业云平台打造的智能化工厂,该企业库存降低20%、优良品率提升2%-3%、生产人员减少50%、综合能耗降低30%……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说,工业互联网的一大优势是人机共融、可信交互。以前工业刀具流水线作业时,更多是“走直线”,不够精密,制造出来的涡轮叶片质量参差不齐。借助工业互联网技术,采用曲面算法,自动消除误差,良品率大幅度提升,这是人机交互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部分试点企业在材料溯源、质量控制、资金回款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节本降耗效果。”工信部原副部长刘利华说。

唤醒“沉睡数据”挖掘工业信息价值

上游材料、物流仓储、银行支付……企业在生产、销售工业品的同时,也积累了庞大的数据信息。但工业大数据多数处于“沉睡”状态,其价值未被挖掘。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指出,应对这一情况,需要聚焦国家级工业数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国家创新体系,发挥工业大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

捕捉经营堵点,预测行业风口……部分先行者已初尝“数据红利”甜头。借助工业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数据资源池,实时采集、精准分析、联通共享工业信息,发挥信息集聚效应。

运营不畅,24套工业系统数据变成“信息孤岛”;管理不善,近4万台工程机车信息被淹没……通过筛查、诊断工业大数据,一家大型装备制造商发现风控不力、债权逾期、订单流失等堵点,挽回数以亿计的潜在流失资金。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说,要重视互联网技术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牵引功能,比如针对制造飞机、高铁的材料,我们如何掌控设备运行信息、采集装备材料数据,都需要发挥工业互联网的作用。

满足个性化需求“制造”转向“定制”

一头是工厂,一头是用户。现今消费需求彰显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应对这一新变化?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说,工业互联网让企业生产与用户需求“面对面”,海尔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变。“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传统家电产销模式没有出路。”陈录城说,客户需求先于产品设计,海尔在交互、研发、营销、采购、生产、服务、售后等七大结点,都俯下身倾听用户声音。“产品不入库,用户不出门。”构建11个互联工厂、71%的产品不再入库、下线后直接送达客户家中……定制化生产减轻了海尔库存压力。

“生产线环境比较嘈杂,很多有知识、有经验的老员工不愿长期投身在一线,怎么解决这一难题?”一直以来,这件烦心事一直萦绕在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旗的心头。

如今,在富士康的智能制造工厂,模型算法已经代替人工大脑在生产线上大显神通。“以前,机器人完成重复性劳动,解放人的双手;现在,云制造将模型算法注入生产环节,解放人的大脑。”李书旗说,依托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无人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质量发展成果正在惠及万千企业。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表示,从量上看,中国工业品消费市场不缺需求,关键在于如何提供有效供给,提高产品的针对性。“工业云”的最大优势在于发挥生产过程中的知识要素,改变服务模式。

专家表示,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步入深水区,从追求“上云”企业数量到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助力实体经济的效应愈发明显。据新华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