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厚植“含绿量”提高“含金量”

从甘水湾社区变迁看西海岸蓝色海湾生机澎湃

■开栏的话: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岁月如梭,胶州湾西岸从一个沿海渔乡蝶变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透过历史长河回望,人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西海岸?本报今起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微观看变迁”专栏,从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折射70年来西海岸各项事业发展成就,敬请关注。

领略西海岸的旖旎,其实很简单。

清晨,乘蓝湾旅游定制专线行驶在宛若玉带的环岛路,车窗外,朝阳勾勒出山海的轮廓,浮云渗透出晨光的想象,一幅海天相接、云浪共舞的滨海风光图卷令人神往。

这只是西海岸282公里绵长海岸线上不容错过的景致之一,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西海岸开展蓝湾整治行动,对137公里海岸线整治修复,“绣出”了一条亮丽海岸线。

门前海岸变美丽

偎依青山,望岛城锦绣;面朝大海,观巨轮往来……甘水湾,蓝湾旅游定制专线途经的一站,胶州湾西岸一个美丽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掩映在苍翠碧蓝之间,“这里是西海岸隔海远望青岛前海风光的最佳位置,现已成为了市民游客近海亲海的好去处,尤其受摄影爱好者的喜爱。”薛家岛街道甘水湾社区书记薛洪果告诉记者。

虽已入秋,漫步甘水湾,仍可见海畔树影、栈道绵延,苇草摇曳、景石错落。步履所及,车行观海、步道亲水、慢道骑行、平台观景……可谓美景处处。不同于现在的场景,过去的甘水湾,是偏僻渔乡,岸线荒凉,养殖池遍布,居民靠海不亲海,生态环境亟待修复。

70岁的薛清明是甘水湾社区一位普通居民,和新中国同龄的他在甘水湾生活了大半辈子,也亲历了门前那片海岸的变迁,去年开始他有了一个明显的感觉:一到夏天,家门口海风习习、锦簇繁花,风景越来越美了;每逢周末,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在青岛主城区工作的孩子们回家也频繁了;海岸生态有了明显改善,儿时在海边的岩礁和滩涂捡小海螺、捉小螃蟹的赶海记忆又变成了现实……变化的背后,是西海岸开展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居民增收渠道宽

“甘水湾能有今天,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薛清明的记忆里,甘水湾因海而生,村民们泛舟海上捕鱼而生,生活虽艰,但风光秀美、生态宜人,“小时候海边一退潮,海螺、螃蟹等随便捉,海里面海参、鲍鱼随处可见。”后来,甘水湾搞起了水产养殖,“由于规划不科学,各种水产大棚和养殖池一拥而上,掩盖住了天然的海岸线。虽然有人赚了个盆满钵满,但也失去了珍贵的生态福利,附近村民靠海难亲海。”2016年,西海岸率先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清理恢复自然岸线,打造蓝湾路慢行系统,甘水湾也迎来了重生,“从小就热爱这片海,盼望着亲近这片海,现在政府把美丽的海岸还给了我们,可以舒服地走在海边,感到很幸福。”

伴随海岸线环境的提升,甘水湾社区居民的收入渠道也变得更加丰富了。薛洪果告诉记者,蓝湾整治以来,社区里的养殖户拆掉了从前的养殖池,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持下进行产业转型,现在社区里已经有部分养殖户实现了在周边企业就业,还有的养殖户做起了水产干货加工销售。更值得一提的是,“蓝湾整治不仅给居民们提供一个亲海去处,还带动了旅游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我们这赏风景、尝海鲜,现在来村里租房子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实现了景色变美、产业升级、百姓受益的三赢局面。”薛洪果说。

看重生态含金量

“窥一斑而见全豹”。蓝湾整治不仅带回了美丽的景色,对海岸沿线现有产业项目的全面梳理也推动了产业升级。沿着西海岸蓝湾路走一走,会发现这条沿海而来的玉带,已将西海岸滨海岸线旅游资源及滨海文化项目串连一体,“移步换景、处处是景”促进了滨海旅游开发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让人们对这片海湾的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在金沙滩东侧,九龙山路与东环岛路交叉口,新建的凤凰山公园已成为西海岸一个新的游玩好去处。据西海岸蓝湾整治行动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凤凰山公园地块原使用用途为旅游度假酒店,“考虑到该项目破坏了原有的海岸线,并阻挡了市民亲海的视线,就按程序终止建设并进行拆除,建起了一座14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现在西海岸沿海项目在规划审批前都必须考虑会不会破坏海岸线,大家都看重了生态中的含金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结西海岸蓝湾整治带来的意外之喜,不难发现“含绿量”就是“含金量”。站在新起点,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蓝图绘就的西海岸也必将深吸一口空气,洗净一路尘埃,用绿色描绘出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李 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