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头雁”领飞,激活乡村振兴春水

□本报记者 宋迎迎

2018年10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千名干部进乡村”活动,从区直部门、国有企业、镇街选派1000余名专兼职乡村工作指导员,组建22支乡村振兴工作队联镇帮村。派驻以来,各工作队抓党建、兴产业、优服务,成为乡村振兴的领飞“头雁”。

抓班子强队伍释放党建活力

2020年新年第二天,王台镇徐村的父老乡亲们便收到了一份“厚礼”——由工委党校打造的徐村红色文化小院正式启用,由王台镇党委建设的农村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也同步揭牌,自此,“文化徐村铸党魂”品牌又添了一抹亮色。

徐村红色文化小院启用和农村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的揭牌,是驻王台镇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又一工作成果。自派驻以来,驻王台镇乡村振兴工作队会同徐村党支部通过抓规范强组织,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引领村庄发展持续向好,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由信访乱村到先进好村的华丽转身,前不久,徐村还获评“2019年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与驻王台镇乡村振兴工作队一样,派驻以来,各工作队践行“抓好党建是第一使命”的理念,深化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等基础性建设,真正把班子建强、把队伍盘活、把工作做实,不断释放党建活力。截至目前,22支工作队用好每村20万元的党建工作补助经费,从严建立完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调整遴选9名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负责人,推动11个村党组织由“一星级”晋位至“三星级”以上;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02人,新发展40岁以下年轻党员17名,帮助45个三年内未发展党员的村庄成功“摘帽”。

聚焦增收富民筑牢振兴根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2支工作队将推动村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焦增收富民,筑牢振兴根基。

“俺们村能有这丰收的局面,离不开王新同志的帮扶。”近日,泊里镇米家庄村村民告诉记者。王新是驻米家庄村乡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后,他对接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与专家教授开展合作,在村里推广小麦、玉米、花生等综合栽培技术,创建高产粮食示范方450亩,经专家实地测产,小麦最高亩产可达1480斤,玉米亩产最高1980斤,花生亩产最高992斤,产量均提高约40%,每亩土地可实现增收300元左右,实现了稳产增产。王新还带领村两委成立了青岛都收成农业合作社,吸收全村6成农户入社,利用流转的试验田种植经济价值高、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并购置农业收获机械和农作物加工机械,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个,实现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22支乡村振兴工作队累计签约引进产业项目158个、计划投资额131.7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30个。围绕构建“集体+村民”长效增收机制,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培育“一村一品”,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累计流转土地20133亩,带动4777户村民实现增收,相关村集体预计增收1143万元。同时,采取盘活厂房楼宇、引进税源项目等方式,帮助相关村集体实现租赁收入2048万元、财税分成收入253万元。择优引进来料加工、手工制作等劳动密集型项目驻村生产,通过技能培训实现本地化用工,累计帮助4734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办好民生实事

赢得群众点赞

驻滨海街道峡沟村乡村工作指导员董伟驻村以来,协调资金4000多万元,对峡沟村进行了道路、桥梁、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峡沟村基础设施配套极大改善,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真心点赞。

各工作队将惠民服务作为第一导向,坚持把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作为驻村帮扶的大事来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据统计,工作队参加村级会议、走访群众30991户次,建立需求信息台账,联合30余家公益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进乡村”专场110余场次,策划开展了“寒冬送暖迎新春”等节庆主题活动,开展扶贫济困、慰老助学等547次,惠及村民万余人次,累计捐资捐物价值736万元。各工作队共计改扩建14个农村卫生室,实施28项用水、6项供电提升工程,有效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争取各界支持,工作队先后落地基建工程371项,总投资2.74亿元,切实改善了帮扶村庄生产生活条件。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