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白马河大渡槽

□李世新

用手机写下这个题目时,白马河大渡槽就在身后。只是在萧瑟的冬日里,它芳华不再、风采尽失,像一条暗灰色的巨蟒横卧在田野沟壑中,从白马河边一直延伸到六里外的旺山脚下。

修挖储水池

白马河大渡槽,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它的起点高度离地面22米,终点高度仅一米,空中主渠道总长度一万一千多米。地面支渠道没有准确数字,大概两万多米。

一九七八年夏季,高中毕业第二天我就去生产队报了到,接过了一条车襻,成为一名独轮车驾驶员,也正赶上了白马河大渡槽的修建。在靠近大坝的白马河东岸,开挖宽一百米、长二百米、深二十米的储水池,是我们打响的第一炮。没有动员令,也没有军令状,有的只是每天12个工分,还有中午的一顿土豆烧猪肉,外加锅贴或窝头。可以敞开肚子吃,不过吃得再多,干到半晌,也会感到饥饿。从开始的平地一车土,一个人就可以推到半里路外的堆土场;到中段三个人一个车往上推拉,吃奶的劲都要用上;再到中下段时,由四个人一组轮换着把泥装筐、抬筐,沿着用木棍编成的阶梯往上走,还要白天晚上轮班倒,不然一个晚上河里渗过来的水,用几台水泵抽半天都抽不干。

挖泥的活又苦又累,肩膀脱过几层皮之后,便会留下一层老茧。好在生产队给我们安排的伙食不错,是干其他农活的社员享受不到的待遇。人们一边干一边嘻嘻哈哈地吹着大牛,缓解了许多疲劳。只有回到家躺下才会觉得浑身像散了架,一头扎在炕上便会睡死过去。

到点了,指挥部的人会用高音喇叭播放军号,上工放军号,休息放军号,到了吃饭点还是放军号。累了时,就盼着指挥部的军号早点响起,休息的时候,军号一响会一个骨碌爬起来。

我们把储水大口井的土方工程和河底引水管道完成后,后面的工程包括渡槽墩座的砌石、U型渠槽的浇筑,就与我们无关了。

三个水利施工连

公社的水利施工营共有三个连,据曾是正式水利工的三姐说,她们水利施工的三个连,本来是分石工连和施工一连、二连的,但没人这么叫,大家都是根据三个连长的绰号来叫。石工连长平常能咬能打的,叫“马虎”,所在的连就被叫为“马虎连”;一贯吃饭干活搞平均且口头语“挖碗”的施工一连连长,被叫了“挖碗”,他的连队就被叫“挖碗连”;另一个一贯干脏活累活的施工二连连长,自己的兵都跟着觉得窝囊,也不用别人给起名,本连的人就给他起了一个“蛤蟆”名字,该连队也就被称为“蛤蟆连”了。

我们在生产队里干活,很羡慕水利施工连的人们,男男女女,欢歌笑语,军号声声,整齐划一。石匠们负责破石,裁石,磨石;瓦匠们负责垒石,浇筑,嵌缝;打下手的小工们专门负责搬石,运石,和灰,填料。那时候,我曾想,能去水利工程队当一名水利工也是很了不起的,不说每天一斤补助粮和一毛钱补助款,单说这劳动场面就让人心情荡漾。可惜,我家三姐已经是一名水利工了,万不可能一个家里出两名水利工。

水利施工营的人,渡槽墩基垒的速度非常快,这边河道引水地下渠和储水池修沏完了的时候,一排从二十几米到十几米高的墩座,已从白马河边沿着我们村后耸立起来。“马虎连”继续沿着我们村后向东延伸修建渡槽基座;“蛤蟆连”则转过头去开始浇筑深宽一米二、长十多米的U型渠槽;原来修河底暗渠和储水池的“挖碗连”开始转于地面支水渠的修建工作中。

渡槽吊装队

一年多的时间,大渡槽的基座垒好了,只等县里的吊装队来吊装上面的U型渠槽了。吊装队来的时候,公社里还专门安排电影放映队来我们村里放映了《卖花姑娘》。

U型渠槽的吊装,在当时可是很“神奇”的:需先在两端架起两座钢架,并用钢丝绳斜拉在地面固定住,同时上面有八根更粗更大的钢丝绳作为起吊的横梁和牵引,下面四个大绞盘分东西南北固定,依靠人力插入钢棍左右推拉升降,不过那要完全听看技术员在高音喇叭上的号令:一号起!二号落!三号推!四号停!几吨重的渠槽,在一片哨子和号令声中,颤悠悠地从地面升起,又稳当当地落在基座上。就这样,递次往前循进。

在所有修建人员整整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下,白马河大渡槽终于全面竣工。只是起点处扬水站泵房的顶端,没有用白马河大渡槽这几个字,而是取名“白马河扬水站”,但我们村以及周边村的人都只把扬水站泵房叫扬水站,整个六里路长的这条“人工天河”,我们还是喜欢叫大渡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