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治理全触“网”“格”中见服务

滨海街道强化基层首创意识,探索打造社会治理“滨海”模式

□本报记者 张静

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在基层实践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如何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强化基层首创意识,注重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智能化建设、法治化保障,逐步探索出一套社会治理“滨海”模式。

搭智能平台开启“云治理”

“实现乡村善治,要综合利用现代治理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去年,我们围绕构建大治理格局,在物理空间上整合,在运行体系上优化,搭建了‘和谐大院’社会治理旗舰平台。”滨海街道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翟利鹏告诉记者,该平台突出“和”的理念,按照大治理、大服务的原则,全面整合群众信访、便民服务等职能,一站式解决群众的烦心事,诉求必应、处置必果。

滨海街道打破了社会治理条块分割现状,充分发挥指挥中心抓总联动作用,对相关部门职责进行调整理顺,构建了信息流转快、信息共享快、办理处置快的社会治理运行新体系。

“为推动社会治理全面‘触网’,我们又研发了‘治联滨海’智能化平台,把公众投诉、信息上报等统一在平台流转,实现多渠道受理诉求、多维度分析预警、全流程记录办理、全过程督办提效。”网格员毕明裕介绍说,该平台对接三维地图,实现以房管人、以图管监控、重点人员一键定位等功能,使信息管理更直观、更形象,开启了“云治理”“治联网”的新模式。

多元主体参与服务社区

滨海街道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高校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服务及社区建设中来。“我们在杻杭村打造了以‘乡村+高校、项目+基地、线上+线下、服务+品牌’为主的工作模式,以此打造新时代乡村治理示范村。”杻杭村专职网格员刘桂伟告诉记者,通过示范村的打造,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此外,为激活村民的主体治理能力,杻杭村协同青岛理工大学师生专业团队、青青岛社工专业机构、社会志愿组织及社会爱心人士,创建社会协同志愿服务联盟,弥补服务力量不足。同时,培育乡村社会治理工作骨干,带动村民志愿服务,推进乡村治理自治。

“我们之前举办的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四社联动’趣味运动会,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健身意识,还增强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从那以后,村民没事就讨论,还建议多举办类似活动。”刘桂伟回忆道。

组团化治理一站式服务

日前,网格员巡查至海崖社区22号楼时,发现一处暖气管道破碎造成道路积水,网格员立即在工作群中上报,物业及社区人员赶到现场查看并紧急处置,同时联系供热公司进行进一步处理,圆满解决了管道问题。

问题如此高效解决,得益于该街道的网格组团化治理工作模式。“每当发现问题,我们就立刻通过手机将信息公开,能够解决的现场处理,解决不了的与其他部门协商解决。”海崖社区网格员李雪告诉记者,网格工作已全面“升级”,从以往等群众上门办事,到如今每天出门“找事”,网格化打破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分工和身份限制,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网格员们还被村民比喻成专解社区“疑难杂症”的万能钥匙。

除了网格员之外,村民还有另一道安全屏障,那就是社会治理流动工作站。数据显示,滨海街道的蓝色服务车已行驶了19268公里。“流动工作站专设5条线路,围绕扫黑除恶、环境保护等方面,每日巡查线路上的公园、企业等重点目标。”流动站站长丁鹏介绍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