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从积米崖劈山建港中聆听劳动号子(上)

1970年,胶南县委为切实贯彻全国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适应形势发展和渔业生产的需要,决定在海崖公社小口子建设一个集码头、船厂、冷藏厂、海带育苗场于一体的配套完整、设施齐全的水产生产后方基地。后因服从国防建设之大局,改在积米崖劈山建港。

四十年光阴逝去,回眸往昔,建设者攻艰克难的身影和撼动人心的劳动号子依然清晰、响亮……

□王承志

为顺利实施建港决定,县委于1970年8月成立了水产基建工程指挥部。当时,因船厂迁建工程已列入省计划,并拨款20万元进行土建,必须当年完成。指挥部成立后,立即组织船厂土建施工,并勘察建码头的具体位置。首期准备工作进行到10月上旬,船厂土建已备了部分物料,即将开工。就在这时,有人告知指挥部:“国家要在小口子建一军港,为服从大局,船厂的施工,码头的勘察工作要立即停止。”县委根据胶南自然港湾情况,又初步确定将要建设的水产生产后方基地迁到三面环山的积米崖。积米崖附近驻有部队,须经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批准后才能定下。为早日定下建港的地址,县生产指挥部派陈俊亭和县水产局的任国良到省农业局汇报请示,省答复积米崖附近必须经部队同意才能建港。部队首长很重视,当天作了研究。省农业局第二天即作了批复,同意在积米崖建港。

10月中旬,指挥部成员到了积米崖,找了两间闲房当作办公室和宿舍,其他工作人员住在农户。宿舍办公有了地方,就立即着手船厂的土建开工。为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船厂土建计划,县生产指挥部从县水产局调来于可安、徐宣亭,从船厂抽调十几名懂技术又能干的人员,在陈俊亭的具体组织下,分别负责坞道设计和土建的施工。因船厂位置选定在吉岛上,要开工建设必须整平场地,于是就组织人力在10月18日打响了炸平吉岛的第一炮。与此同时,组织船只装运石头建坞道。为抢时间,白天来潮白天干,晚上来潮提着灯笼夜间干。由于集中力量抓船厂土建,省下达的船厂土建计划两个月就完成了。

20世纪70年代的积米崖船厂在建设的同时,对建码头作了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为制定施工方案,指挥部成员先后到日照、龙口等地参观学习建港经验。胶南当时建港没列入国家计划,也无专款,所以不能包给筑港单位干。根据胶南实际,县委决定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劈山填海建渔港。为争取早日开工,县委召开了各沿海公社分管水产工作的负责人会议,传达建设渔港的决定,布置施工的有关事宜。会议决定利用冬春渔闲季节组织劳力,自带粮、草、芦席和运输工具,劈山填海,并落实了各沿海公社第一期的任务和应出的劳力数及开工时间。对于报酬问题,决定每劈一立方石头运到指定地方填好,发给五角钱作为生活补助费。

1971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七),一支500人的筑港大军汇集到积米崖。刚开始,工地是水溅半山、浪击礁石,行走难,施工更难。琅琊和薛家岛公社的施工场地是悬崖陡壁,采石人员就利用山上的松树,用绳子拴着腰,打钎放炮。最麻烦的是遇上哑炮,既拖延工期,又相当危险。红石崖公社打了一个3米多深的炮眼,装药点上之后,没响,他们想冒险抠出另装药再放。为了第二天有石运,他们连夜打了一个炮眼,第二天早晨上班前放响,炸下石头三四十方,保证了当天的工程进度。那时候大家早起晚眠运石忙,有的肩压肿了,手磨破了,却从不叫苦喊累。40天后,大多数公社都超额完成了任务。第一期施工共计劈山运填石料2万多立方米,填出场地4000平方米,修简易舶位6个,当年收港渔船80多只(次),卸鱼50多万公斤。1971年冬天,第二期施工开始。虽是处在严冬季节,可施工的干部群众没有因天气恶劣而停工。二期施工共劈山运石8万立方米。同时,迁建船厂的土建工程也基本完成,具备了迁厂条件,于1971年10月,县船厂由贡口搬迁到积米崖。经过1971年春冬的两期施工,共劈山采石10万立方米,填海造场地1万多平方米,修上了简易泊位,方便了渔船收港卸鱼上物资,初步显示出了渔港的社会效益。

为早日解决渔船用冰和养殖海带的用苗问题,县委决定从1972年开始,组织专业劳力打山洞建冷库,采石填海建码头,所用劳力的报酬及费用由县财政解决,还决定利用海带收获后养殖前的空间,组织养海带的工人劈山填海造场地,建设海带育苗场。根据县委的决定,1972年指挥部从农村找了50余名劳力,在部队和大岔口驻军的大力支持下,在了望山的东北面打山洞建冷库。当时因无专用设备,就土法上马,昼夜奋战了7个月,打出了内有5个库房,加上走廊共长135米的山洞冷库,所采出的3000多立方石头,全部用于填海建码头。在打山洞建冷库的同时,于同年的7月上旬组织了500余名养殖海带的工人,在了望山的前面劈山填海,大于100天,为建设海带育苗场造出场地2万平方米。

就在打山洞建冷库和为建海带育苗场造场地的时候,山东省在济南召开关于建设冷藏库、冷藏船、冷藏车的“三冷”会议,我在会上汇报了建渔港规划和现在建港情况以及建设冷库的有利条件,这次会议初定在胶南积米崖建设“双千吨”冷库(1000吨冰库/次,1000吨冷藏库/次)。会后不久,国家即下达了建冷库的正式计划。于是指挥部又组织了100余名劳力加快劈山,劈出石料建码头,整出场地建冷库,同时根据省的要求,胶南派县建筑公司工程师梁桂燕到省参加冷库的设计。

1973年,渔港原规划的各项工程建设全面开花。面对诸多建设任务,县委调陈治才、徐福初、刘德等任副指挥,调王启承任冷藏厂厂长,还先后从有关部门和企业抽调了一批骨干共30余人,除孙植正在农林部、侯成洪在省农业局帮助工作外,其他同志分别负责和参与财务、材料、政工3个组的工作等。杨增华分工码头、水塔、山洞冷库,陈治才分工海带育苗场,徐福初分工冷库的施工,刘德分工后勤,我负责总的工作。指挥部下设的财务组是徐云琴负责,材料组的负责人,开始是魏国贵负责,因工作需要他调回县之后,由林景山负责,政工组由卢有珊负责。

100立方水塔的设计是张义千负责搞的,由于他认真负责,勤奋工作,提前完成了设计任务。因水塔建在了望山的半山腰,离地面30多米高,给运料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施工人员用肩扛人抬的办法,攀山从树林的空间将100立方水塔所用的物料运到山上,按时完成了建水塔的工程。山洞冷库被覆,采取集中人力、集中时间的办法,指挥部的负责人和分工该项工程的杨增华以及负责施工的张义千、王宝和都亲自带班,苦干4个月完成了山洞冷库被覆任务。千吨冷库建设在劈出场地和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于1973年7月8日正式动工。在徐福初、王启承以及负责技术和施工的韩岩田、张义千、朱兴华、曲乃正、薛立孜、蒋树声直接带领和指导下,经参加建设的县建筑公司工人的精心施工,仅用2个月就完成了省下达的30万元的土建任务。这年9月份,山东省在胶南召开冷库建设现场会,经过汇报和看施工现场,省当即决定增拨90万元搞土建。由于资金迅速到位,材料组及时购进了土建所需用的物料,当年基本上完成了增拨的90万元土建任务。海带育苗场建设在劈山造出场地的基础上,在积极争取下,1973年省水产部门拨给70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在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在陈治才具体组织指导下,经参加建设人员和县建筑公司施工人员的积极努力,1973年基本上完成了土建工程。

胶南的水产基建工程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省水产部门让胶南参加农林部在桂林召开的全国水产林业基本建设会议,我在大会上介绍了胶南的水产基建工程情况。会后,主持会议的农林部基建局副局长丛子明又介绍我到北京向国家水产总局肖峰局长作了汇报。此后,国家水产总局朱副局长和基建局丛子明副局长还先后到积米崖视察了水产基建工程的建设情况,高度赞扬了胶南县自力更生劈山建渔港的精神。

作者简介

王承志,1932年10月出生,1951年7月参加工作,195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胶南县薛家岛区副区长,胶南县京剧团党支部书记,胶南县薛家岛公社党委秘书、市美公社副书记、市美公社革委会主任。1970年8月,在胶南县水产基建工程指挥部任指挥,1975年担任胶南县水产局局长、党委书记,1987年5月担任胶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4年11月退休。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