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从积米崖劈山建港中聆听劳动号子(下)

□王承志

1974年初,胶南县委常委、生产指挥部副主任姜凤杭亲自参加水产基建工程指挥部会议,部署了工作任务。他指出:积米崖码头建设1974年已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要加快岸壁的砌筑工程,继续劈山填突堤,为主码头建设作好准备。千吨冷库要抓紧施工,争取1974年底制冰投产。海带育苗场的建设要千方百计保证7月上旬投产,过了这个时间一拖就是一年,不仅是个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不能早日解决养殖海带的用苗困难,那损失就大了。会上研究了完成上述各项工程任务的措施,会后各项目负责人都带领施工人员克服困难,大干苦干。

码头建设在砌岸壁挖基槽刚开始,因潮水的涨落,土方挖掘,出力不少,收效很小。在这种情况下,60多岁的杨增华,同施工人员一起用草包装上泥打围堰,白天退潮白天干,夜间退潮夜间挖,光着膀子浑身泥巴,一锨锨,一镐镐挖出宽1米、深1米、长800米的基槽。砌岸壁时因潮水的涨落,没法搞浆砌,就用水泥石头予制成1吨重的方块,吊方块时无设备,就自己动手制作土吊。就是这样大干苦干加巧干,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原计划9个月完成的任务8个月就完成了。岸壁砌筑工程的完成,不仅避免了填出的场地被潮水冲刷,还为小型机船和木帆船提供了卸鱼上物资的码头。

千吨冷库建设质量要求高,材料用的多,要求严,除石料和砖是用本地的外,水泥全用501厂和大于河产的硅酸盐水泥,软木是广西的,冷冻机是上海的,电动葫芦是甘肃的,机床是沈阳的,变压器、无缝钢管都是进口的,其他钢材木材也都由省供。这些材料和设备大部分是孙植正在农林部统一定的货。但要及时将材料和设备运到场地,必须派人联系和催运。材料组在指挥部成员刘德和材料组组长的具体组织和安排下,不顾路途遥远途中疲劳,连续坐车,腿脚肿了也不休息,靠辛勤工作把土建和工艺安装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及时或提前运到工地。为保证建设质量,负责技术和施工的人员亲临现场具体指导,对进的水泥都做强度试验,对重要部位还拍下照片,真正做到了严把质量关。

通过全体参加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冷库建设1974年12月制冰正式投产,1975年全部完成了工艺安装,1976年春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同时也完成了山洞冷库的工艺安装。海带育苗场的建设在完成土建的基础上,1974年上半年集中力量完成了安装任务,当年7月上旬正式投入了生产。顺岸码头建设的岸壁砌筑和突堤码头石方填筑工程的完成,为主码头的建设打好了基础。

从1975年开始主要是建主码头。主码头的设计由农林部设计院负责,他们提出要胶南提供一些基本资料,其中比较难搞的有地质结构剖面图和水下地形图。对此,指挥部既无设备又无经验。开始他们采用往水下打桩的办法取土样,但因码头位置下面是亚粘土,所以虽费力不小,可打不下去。后来请交通部航务二处(驻青岛)做的地质勘探,绘制的地质结构剖面图。对水下地形图,他们考虑要建的码头离军港近,北舰可能有这方面的资料。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们到青岛包头路北舰工程部说明情况请求帮助,部队的领导当天就给晒了一份图。就这样,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设计所需的基本资料解决了。

主码头在基本填好突堤的基础上,要搞直立岸壁。按照农林部设计院的要求,需预制712个分别为17吨、21吨、25吨重的混凝土方块,这样大的方块大家没见过,更没干过。经过计算,搞这么多这么大的方块,需用水泥1400多吨,做模板70套,需木材30多立方。为此,指挥部总结了砌岸壁预制1吨重方块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采用水泥砂浆浆砌块石预制。为保证质量,每批进的水泥都要求提供质量报告,这样既保证了方块质量,又节约了木材、水泥和资金。考虑到吊装打夯和挖泥运泥问题,指挥部人员先后到天津、青岛的筑港单位联系,但他们不仅时间定不下,而且费用高,仅调遣费就要20万元。经过研究并经请示姜风杭同意,指挥部决定自己动手解决吊装设备。为节约资金,杨增华到龙口花4000元买了一个旧登陆艇外壳,经水产局领导同意,利用县渔政船往回拖。据渔政船船长王众选讲,船驶出渤海行到成山头时遇上大风浪,难以前进,要不是修码头急用,就砍断拖缆不要了,可见往回拖的艰难和风险。就是用这个旧登陆艇外壳,在山东省海运局(驻青岛)和县船厂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反复多次改制,终于改制成能吊重30吨、能挖泥、能打夯的工程船。吊装船有了,就着手解决夯和抓斗,经联系青岛港务局,借到一个夯,抓斗一时买不着也借不到,指挥部就托亲告友求熟人,到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打听到崂山沙子口驻军可能有,于是就由我带着解放车到北海舰队驻沙子口的勤务大队找到殷大队长,请求他们帮助。殷大队长很热情地领着找到了一个已损坏丢弃多年的旧抓斗,当天运回。经过张桂五白天黑夜地反复琢磨试验,终于把这个口张不开、张开又闭不死的坏抓斗修好了。为解决运泥的泥驳子,张桂五又带领一个小组在沙滩上设计、烧焊,造出了60立方米和20立方米的泥驳各1条,基本解决了建主码头所必需的设备。

1975年3月,农林部在胶南县召开了全国群众渔港建设现场会。会议期间,省又拨给胶南8万元作为建油库的补助。会后,指挥部组织人力在大湾村前海边的礁石上放炮炸石建了两个500吨的砖砌防渗油罐,并修上了油码头。

在解决了设备、备齐方块的基础上,主码头的北面于1975年6月8日开挖基槽,7月15日抛石夯石,7月25日开始安装方块,1976年4月完成。1976年6月底砌胸墙、电器照明和供水管道相继完成,并修建了仓库、伙房400平方米,职工宿舍1463平方米,渔业指挥部办公楼1835平方米,挖港池115600立方米。

为充分发挥其效益,根据积米崖港的良好避风条件,胶南积极向上级建议将码头南面原设计的护坡改为直立。这一建议引起上级重视,昌潍以〔76〕昌渔计字第14号“关于对胶南县积米崖渔港码头南壁改为直立的批复”的文件予以答复,随即于1976年下半年开始动工。由于资金不足,省在1977年又拨给20万元。施工期间,省通知胶南出席了农林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水产林业基本建设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会后,胶南采取措施加快了施工进度,在交通部航务二处的大力支持下,主码头建设于1978年10月全部完工。经胶南建议上级批准,将原设计只是顶宽30米,长258米,6个舶位的突堤码头的建设规模翻了一番,经过挖港池,北面水深-3.6米,南面水深-5米。

主码头建成后,昌潍行署于1978年11月13日在胶南县政府招待所召开了渔港验收会议,农林部设计院,省、地、县的计委、农办、财政、建行、水产局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认为工程进度快,质量好,投资省,达到设计要求,一次验收合格同意正式交付使用。

积米崖渔港的建设,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及灵山卫公社和港区附近一些村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参加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历经7年多的时间,劈山70万立方米,造出场地20万平方米,砌顺岸码头800米,顺岸泊位15个,建成顶宽60米、两面共长459米、12个泊位的突堤码头1座,完成投资377.5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329万元,省机动财力20万元,县机动财力28.5万元。与渔港配套的迁建船厂工程完成投资100万元,建成年产4亿株海带苗的海带育苗场一处,完成投资90万元,其中省投资70万元。建成储冰1000吨/次,冷藏1000吨/次,日制冰40吨,日速冻60吨的冷库1座,完成国家预算内拨款249万元,建成储冰300吨的山洞冷库1座,省拨款5万元。500吨的砖砌防渗油罐2个,省拨款8万元。总计投资829.5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748万元,省拨款33万元,县拨款48.5万元。

随着主码头和各项目的完成,胶南对港口后勤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先后设立了水产供销公司、煤场、粮店、百货商店、银行所、邮电所、船检及卫生等部门和服务单位,使昔日涨潮一片水,落潮一片滩,人没法行走,船不能靠岸的积米崖建成了一个配套完整、设施齐全的水产生产后方基地。

后记

回眸过往,几十年前,勤劳勇敢、勇于攻坚克难的胶南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接力奋战,硬是在海滩上,在山坡上,用心血和汗水建造了新码头,构筑了图强作为的发展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们挥汗如雨的一幕幕场景,一声声撼人心魄的劳动号子依然清晰如昨。步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应继续弘扬奋斗者的精神,继续喊响劳动号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实干开拓出发展新局面。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