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回家”

返回舱昨日成功着陆,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新华社酒泉5月8日电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8日13时49分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2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试验船完成返回制动,进入返回轨道。13时33分,服务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13时49分,试验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搜救分队第一时间发现目标并到达着陆现场开展处置,经现场确认,舱体结构完好。

试验船于5日18时,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轨飞行2天19小时,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新一代载人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群伞回收及部分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载人月球探测、空间站运营等任务需求而论证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提高我国载人飞船的乘员人数和货物运输能力。试验船采用返回舱与服务舱两舱构型,通过配置不同的服务舱模块来适应近地空间和月球探测任务。

解读飞船试验船三大关键词

更舒适 更智能 更经济

这次圆满完成任务的是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试验款”,专家介绍此次试验的新飞船,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更舒适安全。飞船个头很

大,可乘坐6到7名航天员。跟“三座”的神舟飞船相比,直径扩大60%、吨位提升175%,“内存”容量增加140%。

新飞船是“两居室”,一个是返回舱,是整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起居的地方;另一个是服务舱,是整船能源与动力中心。“两居室”的结构使飞船更灵活,可重复利用的部分也更高。返回舱采用“墙壁+保温层”双层壳结构,“墙壁”围起来的是“驾驶室”,具有容积大、密封性好等特点。

飞船只安装环控生保、人机交互等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生命安全和飞船操控的相关设备,为“驾驶室”腾出大量空间,最大限度地避免大量设备和航天员共处一室的安全隐患。

飞船的“驾驶室”比神舟飞船大了1倍,可分为工作区、娱乐区、餐饮区及卫生区,提供更舒适的乘坐环境。

——更智能自主。飞船的GNC系统可独立控制飞船飞行,提高了自主运行能力、在轨生存能力和应用潜力,同时降低了维护运营成本。

试验船入轨后,“飞船大脑”——GNC系统自主确定行驶路线并进行导航,实时掌握当前位置和速度。简单来说,“飞船大脑”不仅能知道飞船现在处在什么位置,而且还知道将要去哪里,走哪条路能更快到达目的地。有了这些技能,飞船的GNC系统便可以不依赖地面,独立控制飞船飞行了。

飞船还能自己给自己“看病”。在飞行过程中它实时关注着自己的健康,一旦出现问题,通过系统智能的算法能给自己“诊断”。此外,飞船还采用了固定式智能交互、便携式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提供智能、友好的人机交互环境。

——更高性价比。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研发更经济、更高效的交通工具。新一代载人飞船计划通过适应多任务来降低研制成本,通过可重复使用来降低使用成本。

为实现多功能使用,飞船采用“搭积木”式的模块化设计,不同任务通过相同的返回舱和不同的服务舱就可完成。换言之,航天员驾驶飞船不仅可以去距离地球近400公里的空间站做客,同时在返回舱不变的基础上,换上“新铠甲”和动力更强劲的服务舱,就可以到月球甚至更远的深空转一圈。

不光整船可以模块化,返回舱也实行模块化设计,这样新飞船可在“客车”和“货车”间切换。既能轻松把航天员送到空间站,也能给空间站运送大量补给物资,或者把航天工程师们在空间站所做的一些试验样品带回地球。

据悉,研制团队将力争实现返回舱可重复使用10次,这样能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 (据新华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