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四化”促“四美”,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张家楼街道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建设现代新城区

  □本报记者 梁玉鹏

  近年来,张家楼街道按照青岛市委发起“十五个攻势”和新区工委打响“十二大攻坚战”的总体部署,以“党建统领、乡村振兴”为工作主线,以“做强特色、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紧紧围绕“强街、兴村、富民”三大任务,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村级组织优化整合、土地资源整理、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五个振兴”统筹推进机制,加快建设生态、人文、活力、时尚的现代新城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趟出了一条以“四化”促“四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产业园区化,促进融合美
  张家楼街道紧扣“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以各类园区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在街道驻地规划建设了占地2263亩的乡村产业振兴集聚区,已签约落户12个高端制造业项目,其中总投资13亿元的5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明年6月底前竣工投产,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30余亿元,税收1亿元,解决就业1200人。总投资8亿元的5个签约待建项目待规划、土地等获批后将立即开工建设。2个改造提升项目正在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全部完成后产能将提升一倍。
  同时,承接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构建“龙头企业+特色园区+田园综合体+产业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田园青岛、天一松山香博园、鲁商蓝莓小镇三大田园综合体加快推进。街道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积极培育研学游、采摘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文旅园区,获评“青岛市全域旅游示范镇”。建成花语人间等一批休闲观光景区,千亩红枫林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亿元。

  人才集聚化,创造活力美
  张家楼街道始终坚持“筑巢引凤”与产业带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区位、环境、产业优势,汇聚更多高等院校、科研和人才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占地面积791亩、总投资31.5亿元的对外经贸大学青岛国际校区落户张家楼街道,这是该校在北京以外设立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教育教学校区,目前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建成后在校生规模1万人。
  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配合区属国有企业启动了总规划面积为75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项目建设,用2-3年时间建成人才公寓1万套,吸引3万人口入住,将张家楼街道打造成人才集聚高地。
全域景区化,彰显环境美
  街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景区化打造手法,构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优美环境。精心打造以油画为主题、欧式风情浓郁的特色小镇。制定实施了《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清零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攻坚行动。累计投资2亿元,对境内7条20公里河道实施生态化、景观化治理。引入工商资本,建成千亩以上生态观光园区12个,推动园区变景区。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个、市级美丽乡村5个,今年新建美丽乡村4个。

  村庄社区化,成就生活美
  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街道以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富民增收、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创新为重点,打造“城乡等值”的美好生活。在全区率先开展村庄结构优化调整试点,截至5月17日,圆满完成村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融合工作,街道63个行政村合并为11个新村,建制村数量减少83%。做活土地流转、资源整合、招商引资三篇文章,扎实开展村集体资产资源、债权债务、经济合同“三清”工作。围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造形成“画乡达尼、艾润厦安、薯香桃源、红色石河、田园松山、樱上双崮”等一批特色产业村、精品旅游村,促进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统筹发展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推行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今年投资750万元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等10件民生实事。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完善“1341”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我爱张家楼,建功靠大家”民声倾听主题活动,打造“一律办好”为民服务品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