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群众身边每一件“小案”
区检察院今年以来办理“民生小案”900余件,平均办案周期仅为28天
□本报记者 李宛遥
本报通讯员 袁榕
对司法机关而言,案件有大有小,而对每一位涉案人和涉案家庭来说,每一件“小小的案子”都是“天大的案件”。近年来,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人民检察院秉持“案件即民生”“小案不小看、小案不简办”的办案理念,坚持少捕慎诉慎押、谦抑审慎司法,本着司法良知,学会换位思考,在全力提升办案效率、穷尽司法救济手段的基础上,用功、用心、用情办理每一件“小案”,最大限度追求案结、事了、人和的最佳办案效果。
用功>> 多方走访调查案情
2020年,黄岛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承办人审查案卷之后发现:案卷中有效证据只有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和两名证人的证言,再无任何客观证据,而上述言辞证据之间互相矛盾,无法认定案件事实;被害人伤势严重,家境困难,已无力支付高昂的医药费,而犯罪嫌疑人方拒不认罪,称伤情不是其伤害导致,且在垫付了一万多元医药费后再未垫付、赔偿。
对此,检察官积极引导公安机关进行补充侦查,到案发现场走访、复核证人、询问医生、咨询法医等,不放过案卷中任何一个疑点,穷尽各种可能的办法,努力还原案件事实、补强案件证据。同时,检察官还多次约谈当事人,希望积极促成双方赔偿谅解、握手言和。
用情>> 耐心解惑赢得理解
由于本案系案发后十九天才报案,很多客观证据已经灭失,在多方努力仍无法使案情明晰的情况下,承办检察官只能依法提出存疑不起诉的意见。而若对该案直接作出不起诉决定,被害人一定不理解,该案具有上访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可能导致办案效果不佳。
12月14日,一场是否应对犯罪嫌疑人于某作存疑不起诉的公开听证会在黄岛区人民检察院举行。听证会上,在各方当事人共同参与下,承办检察官就案件事实、证据情况、不起诉的理由和法律依据进行了详细阐释,对被害人提出的疑问一一耐心解答回应。最终,基于该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各方一致同意对于某作出存疑不起诉处理,并告知被害人可以通过申请工伤鉴定、提起民事诉讼等途径进行索赔。被害人耿某对处理结果表示理解和接受,并感谢检察官为此案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用心>> 司法救助温暖人心
听证结束了,案件办结了,但检察官的工作还在延伸和继续。对于受伤严重、家庭困难、无法通过诉讼途径获得赔偿的被害人,检察官将帮助其申请司法救助,帮助他渡过眼前的难关。
承办检察官张少玮说:“公开听证就是为了释法说理、公开办案,通过这种参与式、体验式的形式,不仅让当事人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还要让他们感受到司法温暖和检察关怀!”
据了解,今年以来,黄岛区检察院共办理危险驾驶、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盗窃等法定刑在三年以下的“小案”900多件,95%以上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案件延期率不足10%,平均办案周期仅为28天,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