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一颗大樱桃带火农旅产业链

六汪镇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农旅融合,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樱桃红了,村民笑开了花。□记者 梁玉鹏 摄
  □本报记者 梁玉鹏
  近日,记者走进六汪镇石屋村万里红大樱桃果园,一颗颗硕大饱满的鲜果挂满了枝头,大樱桃个大色艳,肉厚多汁,令人垂涎欲滴。据了解,今年以来,六汪镇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了“文艺演出+产品展销会+园区采摘”文旅农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不仅“红了”石屋的大樱桃,还带火了铁橛山的悬泉茶、胶河的马铃薯……
  >>绿色种植<<
  大樱桃迎来丰收年
  万里红大樱桃果园坐落在六汪镇石屋村,这里山丘环绕,高低起伏,挂满红果的樱桃树就依山而种,连片绿色中点点鲜红,甚是好看。
  “我们的万里红大樱桃园建于2013年,园区面积260余亩,共栽种13000多棵樱桃树,最大树龄13年,栽种樱桃种类十余种。目前,樱桃已进入盛果期,预计今年产量可达50万斤。”园区负责人张作芳介绍,园区内的大樱桃采取科学、绿色、无公害的方式进行种植,确保樱桃品质,园区樱桃已经顺利通过了有机农产品ISO9001的142项质量认证。
  “你看我们的果树下杂草丛生,这就是我们实施有机种植的一种方式,割掉杂草后再次还田,培育有机肥,助力樱桃树的生长。”张作芳告诉记者,目前,园区的樱桃有红灯、美早等十余个品种,大樱桃个大色艳,肉厚多汁,令人垂涎欲滴。顶级大樱桃如颗颗红宝石,捧在手心沉甸甸的,放进嘴里一口爆浆,实测糖度能够达到20.8。
  >>拉动增收<<
  高质量产品销路广
  “在这一天最少能挣150块钱,离家也近。”正在分拣樱桃的石屋村村民刘瑞兰说道。记者在园区的分拣车间里看到,还有七八个像刘瑞兰一样正在挑选樱桃的妇女,她们手法熟练,不一会就把樱桃分拣到旁边的网箱中。
  “今年樱桃的收成不错,从五月底开始成熟,大量的鲜果需要人工采摘,我们就招募附近村庄的闲散劳动力到园区工作。”张作芳介绍,新鲜的樱桃采摘下来后,会依次经过分拣、冲洗、晾干等工序,最后入库。“这是我们建设的恒温库,处理好的樱桃就进入这里,我们早晚各发一次货,都是冷链物流直达。”张作芳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园区不断升级,鲜果品质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我们有固定的客户源,产品主要发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销路不成问题。”张作芳介绍,园区的成长要感谢政府的扶持,政府帮助园区打了深水井,解决了灌溉的问题。此外,政府还提供了优惠的土地政策,帮助园区推介宣传樱桃。
  >>产业振兴<<
  文旅农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作为西海岸新区的农业强镇,六汪镇软硬两手抓,大力扶持农业园区的发展。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为全镇115家农业园区配套道路硬化和灌溉工程,保障了园区的生产需求。
  今年以来,六汪镇突出产业特色,策划了“乡村振兴六汪行”全年、全域、全要素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形成了“文艺演出+产品展销会+园区采摘”的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据了解,六汪镇推广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不仅“红了”石屋的大樱桃,还带火了铁橛山的悬泉茶、胶河的马铃薯……今年,六汪镇诸多特色农产品通过预售或订单农业的模式抢占了市场先机。
  六汪镇按照“宜花则花、宜林则林”的原则,全镇培育形成了花、果、林等八大特色农业集群,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累计发展花卉苗木10000亩,蓝莓8000亩,大樱桃2000亩,蜜桃、草莓等鲜果1.2万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