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组发电全部用上淡化水
日产淡水18000吨,3人就能完成生产操作,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工作人员查看海水淡化V型滤池。□记者 李涛 摄
黄岛街道>>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海水淡化项目
□本报记者 李涛
海水淡化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西海岸新区着力加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取得突破,以海水淡化相关技术为核心的海水淡化产业链渐入画来。一路走来,新区海水淡化如何从无到有,进而逐步壮大?近日,记者来到新区投产最早的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海水淡化项目,进行了实地探访。
高产能>> 最高日产淡水18000吨
走进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5000吨海水淡化车间,记者看到左侧竖立放置着一组组灰色的管子,“这是海水淡化超滤装置,这些灰色的管子是超滤膜组。”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电部副书记兼主任助理郑娜告诉记者,获取海水后,会先进入到V型滤池进行前过滤,随后经过超滤装置。“经过超滤系统,可以将海水中的颗粒杂质去除,只剩下水和盐分。”
如何去除海水中的盐分?车间右侧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是除盐的核心关键。“经过超滤处理的海水再经过高压泵加压后,会进入到反渗透膜组,反渗透膜只会让水分子通过,而把盐分统统截留住。”郑娜说,反渗透技术是海水淡化的核心工艺,反渗透膜有极高的脱盐率,单支膜可达到99.6%以上,海水回收率高达40~45%。
当天,记者见到的是该公司2018年10月投入运行的日产5000吨海水淡化设备。除此之外,还有日产3000吨与日产10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正在运行,万吨海水淡化装置成为当时我国首台单体容量最大、占地面积最小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
“目前,我们公司正在运行的海水淡化装置最高日产淡水18000吨,机组发电、供热用水全部使用海水淡化水,真正实现了向大海要水发电、让水于民。”郑娜介绍。
更智慧>> 3人就能完成生产操作
探访中,记者发现,整个海水淡化车间除了自主运行的设备,并没有一个工人。了解记者的疑惑后,郑娜带领记者来到车间的中控室。
走进中控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电脑,每台电脑显示器上是海水淡化各个工艺流程实时传回的数据以及各车间的监控场景,三名工作人员正在观察电脑上的数据。“这个电脑上显示的是5000吨海水淡化V型滤池的实时数据,我们主要观察池内水位的高低,保持池内水位恒定。”现场,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化学管理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超滤膜组、反渗透膜组、供水管线等海水淡化流程的运行数据,中控室均可实时掌握。以超滤膜组为例,当过滤到一定水量,或者渗透系数低于设定值时,系统会自动进行反洗或者化学清洗,以保证膜组的安全性。膜组还有完整性检测功能,能够实时保证产水水质良好。
“中控室相当于整个海水淡化车间的‘大脑’,通过电脑程序,主要生产系统自动控制运行,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郑娜告诉记者,海水淡化车间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平时3名运行操作人员就可负责三套海水淡化装置的生产运行和操作。
品质优>> 完全达到饮用水标准
“与我们最初采用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相比,我们目前采用的‘超滤+反渗透’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具有运行成本低、水质优良、稳定性强的特点。”郑娜告诉记者,公司早在2004年就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自行设计、制造、安装了3000吨/日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这是当时国内首台具有安全自主知识产权、同类技术规模最大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当时产品水进入化学水处理系统,作为锅炉补给水,当即缓解了机组用水,坚定了我们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决心。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这套设备已经淘汰。”
众所周知,火电厂是典型的用水大户,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承担着青岛地区主要的供电任务,还担负着区域工业供汽及居民采暖供热任务,更需要大量用水。郑娜介绍,新区淡水资源紧缺,2004年以前企业的主要供水渠道为市政自来水、企业自备水源地开采地下水和回收处理后的水,不仅会造成“与民争水”的问题,还需支付高额的工业水费。“现在我们所有机组发电全部使用淡化水,实现了向大海要水。同时,海水淡化设备与机组联建是经济性非常好的选择方案,海水淡化由发电厂供应充足可靠的厂用电力,海水淡化生产的产品水又源源不断供给发电耗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此外,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还革新了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后续深度除盐设备的设计工艺,避免了废酸碱液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为企业节省了可观的排污费用。此外,海水淡化产品水质优良,不仅满足工业用水,也完全达到了饮用水标准,目前公司的海水淡化已被政府列为紧急备用水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