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驱动 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可期
青岛影视博览会科幻电影专家交流活动举行,共话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前景

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科幻影视发展之路。
□文/图 本报记者 陈蔚
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科技自立作为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收到天鹅座万年前来“信”……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力投入科技事业,与此同时,科幻电影也日渐成为票房重仓。
10月16日,青岛影视博览会科幻电影专家交流活动在青岛东方影都产业园会议厅举行。活动主题为“中国科幻影视时代来了吗?”活动分别讨论了科幻创作与科幻电影的改编以及科幻电影特效设计实现。现场,十位导演、编剧、制片人、电影评论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科幻电影特效技术的运用突破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幻电影处于萌芽和成长阶段
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孙恒勤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为中国科幻电影指明了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科幻电影登上大银幕,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科幻影视处于一个萌芽和成长阶段。科幻电影是电影中的重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我觉得中国的老板还没有做好准备……可以有一些先知去探索,做出成功的案例,让更多老板接受科幻电影。”导演高群书在交流中说道。
开心麻花CEO刘洪涛则表示,他在拍摄《超能一家人》《独行月球》时遇到的棘手问题是科幻人才的缺乏。“多亏《流浪地球》给科幻电影积累了第一批人才,我们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刘洪涛说,相信在经过这一波科幻电影的积累后,中国科幻电影会有一批可用的人才,为以后的创作奠定基础。
中国故事为科幻影视发展提供基础
“人类从未停止过幻想。但科幻和人类的凭空想象不同,它必须具有强大、严谨、合乎逻辑的科学理论的支撑。”主持人刘仪伟在交流会现场说道,正是因为科幻电影有着严谨的理论依据,紧凑的电影结构,才会被人们接受,因为科学是全人类的通用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学创作底蕴丰富,并且有很多好的故事,这为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说,中国科幻影视有很多优秀作品,需要有慧眼去发现。
据《流浪地球》编剧、制作人龚格尔透露,《流浪地球2》正在拍摄中,其中有很多团队成员来自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在特殊道具或生产链上,我们得到了《独行月球》的经验加持。”龚格尔说,这让他很高兴,在科幻影视行业内,有了相互支持和接力的感觉。
中国科幻电影必将成为票房主力
中国的科幻影视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需要摸索着前进。活动现场,与会专家均表达了对中国科幻影视行业未来的期许。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将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增量,必将成为票房主力。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升级换代,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个标志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复兴的缩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曾说,《流浪地球》的出现是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的农耕文明转型实现科技文明、信息文明,世界级的现代化中国科幻文学提供基础和保障以及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完善、特效技术升级这三大元素都具备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电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高科技水平、国际化水平。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客观上支持了科幻电影的发展,中国庞大的人口也保证了电影市场的总量。此次科幻电影专家交流活动,将带动科幻电影内容创作,助力科幻电影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够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概念电影,来体现中国电影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