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地里种出高产稻米
六汪镇祝兹旱稻试种取得阶段性成功,3个品系亩产可达1000至1200斤

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绪彬。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培育发展旱稻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日前,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六汪镇龙庵村祝兹旱稻试验田合作种植的旱稻新品系取得阶段性成功,在20多个旱稻品系之中筛选出了6个抗倒伏高产旱稻品系,据科研人员测算,其中3个旱稻品系亩产可达1000至1200斤。
热衷农业
好奇心驱动旱稻试种
“最开始就是好奇,想看看咱六汪的土地到底能不能种出来旱稻。”10月28日,记者见到了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绪彬,说起最开始种植旱稻的原因,陈绪彬直言是好奇心驱使。“做了这么多年农业,对农业新事物也时刻抱有好奇探究之心,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就想试试。”陈绪彬告诉记者,旱稻在6月下旬小麦收获后播种,种植技术、管理方式与小麦接近,试验成功后可以替代玉米、黄豆、花生等麦茬作物的种植,解决地力条件差、缺水、水肥保持能力低等问题。
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落户六汪镇龙庵村发展高效农业之后,对旱稻种植产生兴趣的陈绪彬便多次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拜访,得到了该中心的大力支持。本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同目标,双方决定开展深度合作,在龙庵村建立祝兹旱稻试验田,专门开展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培育的旱稻新品系种植试验。
不断创新
旱稻亩产达千斤以上
“这一片没有倒伏,还生机盎然的试验田块里的旱稻代号是346,相较于其它品系,346的稻穗更加饱满,抗倒伏能力也更强。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个品系的旱稻进行优选育种,明年扩大培育面积。”陈绪彬在旱稻田边向记者介绍,2019年带回旱稻种子后,他选择采用直接播种的方式,以此试验旱稻是否能正常出苗,“一般情况下,旱稻都是通过育苗插秧的方式来进行种植,而祝兹旱稻试验田就是要不断尝试新的育种方式,开拓不同思路。”陈绪彬的坚持得到了回报,直接播种的旱稻顺利出苗,但由于当年各方面不利因素,旱稻的产量不尽人意。“对于这一点,我早有心理准备,试验田就是做研究的,而且专家早就给我打过‘预防针’。即使第一次没有成功,我也会继续做下去。”陈绪彬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祝兹旱稻试验田终于在今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20多个旱稻品系之中筛选出了6个抗倒伏高产旱稻品系,据科研人员测算,其中3个旱稻品系亩产可达1000至1200斤。
前景看好
有望进行推广种植
作为新区农业重镇,六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旱稻种植试验工作,眼下正着手建设祝兹旱稻实验室。“镇里为我们提供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场地建设旱稻研究实验室,现在设计方案已经确定,下一步,镇里还将为实验室配备一流设备,为我们的旱稻研究提供强大支持。”陈绪彬告诉记者,旱稻品系的筛选和改良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合作进行旱稻品系种植试验,看重的就是旱稻产业的社会效益和广阔前景。
“旱稻项目就是打开新思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升级,扩大高效农业效益。”陈绪彬说,前段时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继明和团队成员来到试验田查看旱稻生长情况,为下一步试验研究采集数据。“专家从试验初步结果来看至少有三个品系的旱稻是相当不错的。”陈绪彬告诉记者,旱稻在六汪镇试验成功后,就能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推广种植,这样将进一步增强农作物良性互补,增加农业产值,为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