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娘打的年糕

  □杨业君

  娘常说,“吃了年糕,步步登高”。所以,小时候过年,再忙再累,娘也要想办法打年糕。从她打年糕开始,家里的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了。
  每年一进腊月门儿,娘就开始张罗着打年糕,她用大木槌反复敲打出来的年糕,特别筋道、密实,在晶莹剔透中透出一种傲骨神韵,似乎是娘要表现一种岁月的情愫和生活的真谛似的。但这年糕是一定要等到除夕夜的时候才能粘到牙的,年年如此。所以,我童年的岁月里,留下了“除夕夜吃年糕”的深刻记忆。
  娘为什么一进腊月就开始张罗打年糕,我是稍大以后才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一二,因为她要把村里所有亲戚家都讨个遍,才能打得成年糕。虽然娘说“百家米打的年糕才灵验好吃”,但亲戚们其实心里都明白,那是因为我们家里无米可打,娘为了讨“百家米”找了一个借口而已。
  娘没上过一天学,但打的年糕却是全村无人能比的,她对此很自豪,因为她打年糕的手艺是从姥爷那里传承下来的。最终,美味的年糕成品“问世”,尽管娘嘴里说着“家里还多着哩”,但把打好的年糕给每家亲戚都送过一些之后,我家除夕夜能粘到牙的就只剩下爹的拳头大小那么一块了,分给我的更是只有“一丁点”,我本想一口吞下去,最终却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夹起,有滋有味地“吮”上半晌,好像非要把娘的全部操劳和心愿,都吞到嘴里咀嚼品味一番,才能记住这年糕的味道。
  娘打的年糕,洋溢着岁岁平安、步步登高的吉祥祝愿,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年糕糯牙粘腮的那种温暖和亲近感,恰似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实实在在地透着孩子对娘的依恋。因此,除夕也成了我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娘也把“吃了年糕,步步登高”的中国年糕文化播进了我幼小的心田。
  几十年过去,当下的年糕市场已是花样翻新,种类更是名目繁多。超市里的年糕琳琅满目、包装考究,可以说是“只要有钱,什么样款式的年糕都能买到”。但在我的心里,那些都比不上娘用大木槌反复敲打出来的年糕。娘打的年糕,粘住了她对亲人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祝福,粘住了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吃了年糕,步步登高”让我记住了生命中最甜美的味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