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研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池台用行动诠释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
耄耋不改科研情

虽已是八旬高龄,李池台还经常参与科研设计。
□文/图 本报记者 陈蔚
“这种情况,你需要检测一下送风的造气炉与煤气系统之间是否完全隔离。”近日,家住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的李池台正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外省的一家化肥厂进行技术排查。
李池台与这家化肥厂的经理因该厂使用其专利而结缘,至今已有25年之久。如今,该厂经理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还是愿意向李池台请教,李池台也毫不吝啬地倾囊相授。
“我与科研打了一辈子交道,即便退休后,科研也始终是我生活的重心。”83岁的李池台是一名退休高级工程师,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旧保持着对科研的热爱。阅读最新研究文献、参与相关设计、与年轻科研工作者交流经验心得……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李池台的脚步从未停歇。
攻坚克难
参与天津大学“09科研组”
“我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大概是1970年,我接到通知,和化工机械教研室其他10多名教师共同组成天津大学‘09科研组’,承接从空气中分离二氧化碳这一研究课题。”李池台回忆道。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二氧化碳吸收剂。”李池台说,吸收剂不仅要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还要在简单条件下与二氧化碳分离。这就要求吸收剂既要安全可靠还要具有高效和可重复利用的特性。经历多番讨论后,小组最终确定了此次研究课题的吸收剂。
在此次科研攻坚过程中,不仅有吸收剂的选择,还有设备材料的选择、内部结构的设计等众多关卡。
“轻快、小巧是最初对研究成果的外观要求。由于设备内会进行反应,还要充分考虑到反应时可能产生的诸多因素的变化,这使得设备既要满足小型化需求,还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李池台说,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上,他们选择采用多圆勺状分布器和圆筒状铁丝网填料的高效塔器,让吸收剂均匀地附着在填料上,充分接触从中通过的混合气体,以便更好地吸收二氧化碳。
试验、记录数据、分析、调整参数、再试验……李池台和组员们一同克服了一道道关卡,历时大半年,终于将设备制造、调试好后发出。
参加会战
开创反渗透海水淡化法先河
“能够用技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我感到很荣幸。”当问及李池台对周围人不知晓他参加过“09科研组”的事情是否感到遗憾时,他摆了摆手笑着说,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已不是第一次,每一次参与都要肩负起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并非为了个人荣誉或名声。
1967年,26岁的李池台便被选中参与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全国海水淡化会战。全国多系统、多专业、多学科的科研人员共同攻关,按照分工,李池台所在的青岛会战点主要进行反渗透法的研究,主要任务是研制性能优异的反渗透膜,并制作反渗透海水淡化器。
为加快推进研发进程,青岛会战点的研发团队分为制膜和设备两组,其中,李池台担任设备组组长。“从制膜到高压设备设计制作、运行,海水淡化是一套全流程的技术研发工作。”李池台说,从参数设置到设备设计再到样机承压试验、流体动力及脱盐率测试,处处充满未知的挑战。
为尽快完成会战任务,李池台夜以继日地画图、制作、试验,一心扑在会战上。虽然他是本地人,却很少回家,还经常把休假的机会让给外地的同事。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在设备组和制膜组的密切配合下,终于完成了日产1吨淡水的板式反渗透海水淡化器的设计。“这个设备开创了国内反渗透海水淡化法的先河,为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李池台长吁一口气说,“我没有辜负国家对我的期望。”
步履不停
创新改造小氮肥工艺流程
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时全力以赴、力求突破,项目结束后,李池台回到天津继续工作生活。1972年,他从天津大学调至山东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任教。几年后,又被调至原胶南化肥厂任副厂长,分管设备管理工作。
不论身在何处,李池台都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调至化肥厂不久,李池台就发现了小氮肥造气流程存在的问题。于是,他每天抽出大量时间蹲守在车间内,观察工人的操作步骤。从原料的投放到产品的产出,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通过实地观察、与工人深入交流,他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在此后几年时间里,李池台着眼于小氮肥的不合理工艺,主持设计了造气吹风热气能回收系统,使该项技术在我国首次实现工业运行;创新设计新型余热集中回收流程,减少了造气工段的附属设备,提高了造气炉的发气量。此后,该流程在山东、安徽、河南等省的30多个小氮肥厂投入运行,效益显著,成为小氮肥厂重要造气流程之一。
在学术领域,李池台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他著有《小氮肥设备》《密封垫圈》两部著作,其中《小氮肥设备》在1979年被山东省化工局选为小氮肥厂领导干部学习班的讲义,助力推动行业发展。此外,他还发表了11篇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小氮肥工艺、化学工程等领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技术创新方面,李池台同样出色,拥有15项专利,涵盖小氮肥工艺、设备等多个方面。1988年,李池台获评高级工程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青岛高级专家信息库”。
退休后,李池台仍然关心科研事业,坚持每天阅读科研书籍,积极为企业解难题。“科研并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付出。”李池台说。
■记者手记
潜心科研路 矢志报国心
从年轻时的“09科研组”成员,到全国海水淡化会战中的关键人物,再到后来在小氮肥工艺流程改造上的创新,李池台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如今,李池台已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但他对科研的热爱却丝毫未减。退休后,他依然保持着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不断充实自己,与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心得,甚至亲自参与一些设计。
科研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李池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许许多多像李池台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相信李池台的故事将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