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小小花馍“蒸”出致富路

琅琊镇依托龙湾花馍等本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带动村民增收


  龙湾花馍传承体验班活动现场。□通讯员 张雯 报道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董雪
  “你好,我来取货啦,订的生日花馍做好了吗?”近日,家住城区的张女士来到琅琊镇王家台后村取自己之前从网上预定的生日花馍。“家里老人过生日,蛋糕含糖太高,朋友介绍了龙湾花馍,既好看又符合咱们的饮食习惯。”张女士告诉记者。
  如今,人们到琅琊镇旅游,除了感受辽阔的自然风光,品味千古神韵的琅琊文化,还能带走龙湾花馍、特色竹编等纪念品。“一袋成本只有几十元的面粉,经过巧妙的设计加工制作成花馍后,村民大约能从中获得几百元的收益。”王家台后村党支部书记王强介绍说。
  小花馍带来大收益
  因紧邻龙湾,琅琊镇王家台后村的花馍取名龙湾花馍。花馍是中国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盛行于明清,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据了解,该村花馍手艺人王娟因婚嫁来到琅琊镇,于2013年开始制作花馍,在琅琊镇颇具盛名。
  记者了解到,自王娟开始制作花馍以来,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让龙湾花馍逐渐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在2018年1月CCTV4播出的《记住乡愁》和第四季《家国两相依》节目中,都出现了王娟制作龙湾花馍的镜头。龙湾花馍在全国频频获奖,被各界媒体争相报道,龙湾花馍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爆,“现在很多北京、上海的顾客都通过微信联系我购买花馍,一个月的订单超过了50份。”王娟告诉记者。
  现如今,王娟制作花馍、面塑的平均月收入已达一万元左右,村里不少乡亲们登门求艺,王娟从不推辞,遇到家庭生活困难的乡亲,王娟更是悉心传帮带,帮助他们掌握创收的一技之长。
  体验班传承老手艺
  近日,龙湾花馍传承体验班在王家台后村正式开课了,在该村党支部和驻村第一书记杨晓莉的组织下,王娟以公益课堂的形式向村里放暑假的孩子们传授花馍制作技艺。“通过这样的体验课程,能让孩子们留住咱们自己文化的根。”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让龙湾花馍规模化运营,该村党支部一方面大力宣传王娟的花馍,另一方面积极号召大家通过学技术、学手艺的形式,参与龙湾花馍制作过程,让花馍制作从一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一个村的致富点。“目前我们村有十来个人专门从事花馍制作,预计拉动初学者年收入3至5万元。”王强告诉记者,下一步,该村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帮扶力度,计划将该手工行业制作者扩展到40人。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今年以来,我们逐一搜集、核实和整理了全镇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的情况,对镇内文化资源逐一登记在册。”琅琊镇宣统委员李常芳告诉记者,除了龙湾花馍外,琅琊镇还有特色竹编、玉筋鱼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依托本土特色文化和优质自然资源,今年来,王家台后村先后引进龙湾温泉、采摘园等项目,以传统渔家风情为特色,以餐饮、住宿、赶海和渔家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初具规模。“随着龙湾花馍借助外来观光人数增多而售卖紧俏,我们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逐渐名气远扬,这是一个双向互惠的良性循环。”王家台后村党支部书记王强告诉记者,下一步村庄将不断深挖本土文化新内涵,规范提升民宿游品质,让这种良性循环提速增质,带给村民更多实惠。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