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发展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 王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需要发展数字经济
  关于什么是数字经济,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给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其中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G20对数字经济的界定,得到了各方广泛认同。从该定义不难发现,数字经济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和重要推动力,这意味着片面地脱离实体经济推动向数字化转型,是与数字经济的内涵相违背的。数字经济具有平台化、数据化和普惠化的特征。纵观世界文明史和社会发展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生产力带来质的飞跃。当前,数字技术创新和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应用前景最广、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技术创新领域。以人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数字技术同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智能制造、分布式能源、智能材料、生物芯片、生物传感等领域的渗透创新蓬勃发展,正在引领多领域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技术突破,孕育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生物工程等新业态新产业。
  是否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关系到我国赢得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推动高质量发展
  需要发展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许多行业处于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深度融合,有助于牵引生产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升级,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拓展,带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一大批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快速兴起,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前,网络购物、在线外卖、手机支付等数字化消费场景,早已像柴米油盐一样,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数字化融合场景,持续产生着“化学反应”,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3,推动产业发展不断升级,就业格局更加优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发挥数据、信息作为新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能够显著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使经济发展转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技能提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例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在线下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遭受冲击的情况下,线上经济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线上购物、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络问诊等蓬勃发展;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电商等不断涌现;云旅游、云娱乐、网上博物馆等异军突起,并同线下经济深度融合,极大拓展和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和韧性。
  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需要发展数字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在城镇,农村建设滞后,导致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建设全面提速,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建设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具体来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互动融合,增加经济发展“人情味”,是数字经济产生的最重要外溢效应之一。以数字驱动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数字经济将推动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发展。
  数字技术极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半径,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便利城乡居民生活、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促进脱贫攻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公共服务的期待和需求,必须加快数字化发展,缩小数字鸿沟,有效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强数字化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者系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高级讲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