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六汪镇李家阿洛网格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奇强班子解难题促发展

涣散村走上致富路


  刘志奇向村民了解村里情况。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刘书记,来我家喝茶吧。”6月29日,记者来到六汪镇李家阿洛网格村时,村民刘本君正热情招呼该网格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奇到家里做客。“刘书记来了后,村里的路硬化了,风气也变好了。”刘本君说。据了解,刘志奇原是六汪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主任,2018年,他了解到该村领导班子不团结,村集体欠债114万元。为解决问题,刘志奇来到李家阿洛,完成了从镇干部到网格村党支部书记的角色转换。
  理顺土地关系,解决突出矛盾
  “这个村最棘手的问题是土地分配不均。”刘志奇告诉记者,该村共有120户村民,由于历史原因,其中有6户村民没有土地,每年都为了土地问题上访。“要想打开工作局面,首先要理顺村里的土地关系,让没有土地的村民获得土地,让多占土地的村民交出土地。”刘志奇说。
  抱着这样的目标,刘志奇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和村民拉家常、讲道理。“我根据村民现有土地数量做了一个列表,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对前十名的村民进行重点突破。”刘志奇告诉记者,自己那段时间天天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需要重点突破的村民家至少要跑五六趟。“后来我得了跟腱炎,医生说是走路走多了。”经过不懈努力,刘志奇终于说服村里土地最多的前十户村民把多出来的那部分土地交给村里再分配,最终人均分地2.84亩。
  在土地分配结束后,刘志奇趁热打铁,马上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仅用了70天就圆满完成任务,解决了困扰该村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加强班子建设,转变工作作风
  理顺了村庄的土地关系,整治村庄领导班子的风气成了摆在刘志奇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来到村庄后,我发现村里还没有通自来水,我就向上级争取了资金,在村内铺设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吃水的问题。”刘志奇介绍,因为当时村集体没钱,需要村民自己花钱采购一些立管,刘志奇了解情况后就自掏腰包2000元采购了配件。“通过这件事,村干部和村民觉得我真是来为村里干实事的,大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工作进展就更顺利了。”在这之后,刘志奇把重点放在理顺领导班子上,开始积极发展党员、培养干部,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理顺了土地关系,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刘志奇又带领村领导班子研究制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中长期产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引进青岛高天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流转土地1160多亩,本村年收益增加100多万元,每年可直接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提供7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
  改善村庄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两旁是新修的排水沟,村东头的小广场上整齐摆放着各种健身器材,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
  “刚进村的时候,村里环境比较差,道路也没有硬化,一到下雨天,路上泥泞不堪,出行非常不方便。”刘志奇告诉记者,为了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抓住了创建2019年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有利机遇,实现了村庄的华丽蜕变。“该项目投资500余万元,安装路灯60盏,硬化道路4450米,村内绿化8000平方米,整治排水沟2350米,粉刷主要建筑物外立面12000平方米,全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刘志奇高兴地说。
  刘志奇说自己下一步打算加快培养接班人,从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到现在,已经发展了2个党员、5个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开展党建工作,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依托青岛高天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集体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刘志奇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