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贡献青春力量,添彩“一带一路”

中石大每年在校学习的千余名留学生中,有近四成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加纳留学生卢斌在演示机械设计的相关问题。□任绪乾 摄
  □本报记者 丁一 本报通讯员 杨安
  日前,中非经济社会理事会圆桌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其中,许多能源、经济议题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密切相关。近年来,中石大在中非学术交流与经济合作等方面日趋活跃,对留学生的培养引人瞩目。据了解,该校的非洲留学生或潜心科研,或开展跨境贸易,或做“中华文化达人”……他们立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架设中非友谊桥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里留学生马杜:
  投身跨境电商
  架起友谊桥梁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马里留学生马杜曾在青岛参观过一个生产手推车的公司,公司车间内的机械化流水线以及做工精良、远销世界各地的产品给马杜留下了深刻印象,创业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因为从小就喜欢服装设计,马杜一直梦想着能拥有自己的服装品牌。利用中国服装生产成本低、发达的电商平台可提供完整的数字化产供销链条的优势,马杜最终成功把服装卖回非洲,并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实现了创业梦想。
  创业之初,马杜每天都忙碌不已——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他要不断为自己的品牌奔波。但马杜“累并快乐着”,他和朋友们一起穿上自己设计的衣服,拍下照片发到家乡的社交媒体网站上,既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也希望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帮助家乡,让家乡的伙伴都能穿上性价比高的服装。
  作为新一代“创客”,马杜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投身中非跨境电商的浪潮中。他说:“未来,我会和更多非洲‘创客’一起为中非跨境电商贸易添砖加瓦,架起更坚固的中非友谊之桥!”
  刚果(金)留学生荣耀:
  潜心能源科研
  服务“一带一路”
  来自刚果(金)的留学生荣耀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攻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学位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他潜心能源科研,立志要学有所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学校的不少高水平实验室配备了尖端仪器和设备,为我们开展科研攻关提供了优良条件,也为能源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耀说。
  在深耕科研过程中,荣耀树立起“促进中非合作”的志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沟通的桥梁,为此,他加紧学习汉语。随着汉语水平不断提高,他对中国的了解也越发深刻。“中非发展优势不同,工业化水平也不同,合作潜力巨大。”荣耀说道。
  据悉,读研以来,荣耀曾两次获得SPE石油杯比赛一等奖,发表多篇SCI论文,是中国国际大学生石油论坛的优秀组织者,并多次代表学校登上国际能源论坛,为中非能源合作建设、绿色发展等议题建言献策。
  “回国后,我将考虑和中国公司签约,继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两国交流。”荣耀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非洲国家带来了巨大利好,帮助其突破了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促进了非洲经济一体化发展。
  加纳留学生卢斌:
  深耕中华文化
  炼成“文化达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制造技术真牛!”来自加纳的卢斌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设计作品——用自主研发的3D雕刻机完成的中国石油大学校徽。他说:“学校的文化暗含奋斗与包容,这和我立志做‘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的理想不谋而合。”
  精致作品的背后是热爱与探索的碰撞。在8个月的设计过程中,卢斌查阅了大量资料,常常废寝忘食地翻书、请教他人。期间,老师和同学给了他诸多暖心帮助,使得他能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据悉,卢斌因在所学专业上下功夫,在科技创新领域将理念落实,获得学校奖学金资助,并连续两年获得青岛市政府奖学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黄方表示,近年来该校先后与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0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在校学习的1000余名留学生中有近40%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此次中非经济社会理事会圆桌会议的成功举办,将推动学校与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并为我国能源科技和教育工作创造宝贵机遇和美好前景。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