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文志杰——

煤海深处的“井下博导”


  文志杰到井下调研。
  □本报记者 丁一
  本报通讯员 任波

  在地下几百到上千米的煤海深处,是文志杰的“实验室”。
  文志杰是山东科技大学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实用矿压理论开拓者和奠基人宋振骐指导下,俯身采煤研究,与课题组成员一起研发出世界首台可真实还原采动力学环境的采动应力试验系统,揭示了采动应力诱发深部灾害机理;解决了上海庙矿区软岩大变形罕见技术难题,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在山东多个矿区深入一线参与事故救援……他先后获霍英东青年科技奖、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中国岩石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等。

  矿工子弟,为社会需要读书
  作为矿工子弟,文志杰深切体会到父辈的勤劳与无私。2001年夏天,年轻的文志杰高考结束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山东科技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并在完成本科学业后顺利保送硕士研究生。读博期间,文志杰师从宋振骐院士。在芬兰攻读博士后时,合作导师向文志杰提供了留校工作的机会,但他毅然选择回到山科大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在煤炭科技工作者心中,煤炭就是“流淌的乌金”。学生时代,文志杰了解到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深部矿井建设数量最多、开采规模和难度最大的国家。但与此同时,冲击地压、围岩垮塌失稳等深部动力灾害遍布我国主要的采煤矿区。他深刻认识到,深部煤矿开采致灾机理不清,防控措施缺乏,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这迫切需要研究人员解决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等关键基础问题。哪里有危险,就到哪里去学习和研究。

  不忘初心,俯身矿山搞钻研
  文志杰常笑称自己是“矿工”,但和普通的煤矿井下工作者不同,文志杰的主攻方向是煤矿深部安全绿色开采,即如何在确保生命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将深处“乌金”开采出来。
  参加工作11年来,文志杰和团队始终执行着“5+2”“白加黑”的工作机制,潜心研究,服务矿山。南至贵州、西至新疆、东至山东、北至黑龙江,都留下了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在同事眼里,他敢闯敢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在素有“国内罕见、中国第一软岩矿区”之称的上海庙矿区,建井及开采过程中突水及软岩大变形十几次,曾因淹井停工两年。文志杰带领课题组与现场一线工人齐奋斗,吃住在矿井,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凉水,经常一天睡眠不足3小时。凭着煤矿人那股子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矿区软岩大变形这一国内罕见技术难题。看到黑黢黢的煤矿兄弟咧嘴笑的那一刻,他更加体会到“责任和使命”的份量。这次科研攻关中取得的相关成果,后获评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

  攻克难题,实现采煤新突破
  用宋振骐院士的话说,“文志杰是我所带的60多名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难得的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做得了科研,跑得了现场”。
  2012年,在宋振骐院士的指导下,文志杰与课题组成员一起研发出大尺度试件非均布加载采动应力试验系统,揭示了采动应力诱发深部灾害机理,受到国际著名岩石力学专家尼克·巴顿教授、李术才院士、蒋宇静院士的高度评价。他还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8项,主导制定行业内标准8项,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等30余项。近年来,文志杰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我国煤矿、非煤矿山等领域广泛应用,解决了百余项重大围岩灾害治理工程难题。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不断追求和对科学研究的无限热爱,文志杰把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带领团队走遍国内各大煤炭基地。他立足于深部煤炭资源开发急需的动力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组建并获批首批山东省“深部矿井围岩灾害智能预控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多次荣获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荣誉矿工”称号。
  对于未来,文志杰说:“要实实在在把科研搞好,把学生教好,这是初心,也是使命。”作为矿井深部的“矿工”博导,文志杰从来没有忘记当初为了什么而出发,他的初心,也从未改变。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