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王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
  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中华文明为什么历经磨难而不衰、历经坎坷而不断,具有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其根本所在。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在各种各样的斗争中,产生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思想。这些思想展现了中华民族敢于向困难挑战、向新知求索,敢涉“深水”、勇破“坚冰”、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品质。因此,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深层内核和直接体现就是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始终充满着斗争的艰辛与执着,可以说是一部进行伟大斗争的雄壮史诗。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至最后一刻也要牢守阵地的英雄杨根思;“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焦裕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红色血脉中,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实践要求,是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

  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斗争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所望,施政所向。人民是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斗争的目的就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斗争为了人民,要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时刻牢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方向性问题。斗争为了人民,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斗争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斗争为了人民,要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开展斗争,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战斗力发掘出来。更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夯实斗争力量。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在一起,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伟大斗争中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加强党员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越是目标远大、任务艰巨,就越需要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淬火出利刃,百炼方成钢。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要求,也是每个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准则。党员干部要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尽责尽力、敢于善作善成,面对困难和挑战绝不退缩,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要坚定斗争意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决不能碰到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要善斗争、会斗争,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实际行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作者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政治经济教研室副主任)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