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业内大咖齐聚新区,围绕“‘海洋十年’,和合共生”主题畅谈海洋保护与发展

共话海洋合作,共谋蓝色未来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ISO/TC 289)顾问组主席刘平均:
  打造海洋经济品牌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打造海洋经济品牌,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这次论坛的举办,体现了青岛市委市政府、西海岸新区工委管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经济品牌的信心和决心。
  打造海洋经济品牌,主要是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第一,要保护我们的大海,使海产品能够满足全球消费的需求。第二,政府应怎样来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要建立海洋经济品牌保护机制。如果能够把国际海洋经济的品牌中心建在青岛,对于促进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升青岛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一件事。
  文/本报记者 王雪 整理 图/本报记者 龚鹏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李铁刚:
  抢抓“海洋十年”机遇
  打造国际海洋科创中心
  作为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的地方政府,青岛应进一步加快集聚优质海洋创新资源,深化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抢抓“海洋十年”这一历史性契机,支持“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加大海洋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落地,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在“海洋十年”的框架下,还应加强经贸合作,协助国内海洋优势产业产品走出去,把国外优势资源、高端企业引进来,为建设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注入新动力、提供新活力。
  文/本报记者 王雪整理 图/本报记者 龚鹏

  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张占海: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
  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海大洋是迄今为止地球上人类认知最少的地理空间。青岛市提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西海岸新区作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龙头”,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赋予山东、赋予青岛,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同时,2021年至2030年又是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的窗口期,西海岸新区可以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和“海洋十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在科技、人才、经济等方面优势,打造引领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的高地,推动区域性、全球性的海洋合作,为可持续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文/本报记者 陈蔚 整理 图/本报记者 龚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后、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第二次黑潮及周边海域国际合作研究(CSK-2)”青年科学家代表吴宝兰:
  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
  助力青年科学家成长
  青岛和大湾区在过去青年科学家的交流不是太多,建议双方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在科学与技术融合领域的合作交流。另外,双方还可以组织各自的青年科学家协会定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助力青年科学家更快成长。
  另外,在加强国际青年学者的合作交流方面,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好的平台,另一方面要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足够的机会。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基金,还可以利用一些平台发布合作资源、合作项目等等。
  文/本报记者 仪博文整理 图/本报记者 仪博文

  联合国法律事务助理秘书长大卫·斯蒂芬·马蒂亚斯:
  共同保护海洋
  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海洋正面临着塑料污染、过度捕捞等巨大压力。“BBNJ协定”覆盖了全球2/3的海洋,我们通过这份协定可以转变不良的发展趋势,保证地球2/3的海洋能够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
  “BBNJ协定”是一个跨行业的协定,覆盖航运、捕捞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同时,这也是一个覆盖所有国家的公平协定。海洋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而科学家所起到的作用便是总结出保护海洋的最佳实践,同时把这种实践推广和介绍给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促进当地海洋的发展。
  文/本报记者 龚鹏整理 图/本报记者 仪博文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孟庆胜:
  全力提升“海洋十年”
  国际合作中心影响力
  青岛正高水平制定“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五年工作计划,将积极参与海洋全球治理,发挥好青岛海事法院以及海事仲裁委等相关机构的作用;扩大有关海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青岛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扩大在海洋朋友圈的知名度;加强城市协作,努力搭建蓝色城市伙伴关系,推动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海事城市在科技、经贸、产业、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长期的沟通与合作。力争用五年时间,把“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打造成东亚地区甚至北太平洋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海洋合作平台。 本报记者 陈蔚 整理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打造海洋治理样板
  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集聚了众多海洋学者、海洋学家。对于青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来说,这就是雄厚的科技基础。但是海洋治理仅有科技基础是不够的,真正的海洋治理是需要政府、企业、民众等各方面协同推进的,这样才能在联合国“海洋十年”的框架下做出“中国样板”。
  比如,海洋资源的保护、海洋污染的治理,如果我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教育,让小学生们知道保护海洋环境就不能乱抛垃圾,他们到了海边就会主动捡拾垃圾,这对于海洋环境的改善就会起很大的作用。
  对于政府而言,如果能加大在海洋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把各个环节打通,就能树立世界上海洋治理的样板。
  文/本报记者 董梅雪整理 图/本报记者 龚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负责人焦念志:
  实施海洋负排放
  助力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一项国家战略,同时也是全球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应运而生。
  当下,海洋已经吸收了93%的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水中后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氢离子,造成水质酸化。为解决这项难题,我们有必要从基础理论开始深入研究,了解有关的过程机制,了解怎样利用好海洋,怎样做好负排放。做到既能把碳给储下去,减轻减排的压力,保障经济发展,又能改善环境恶化问题,这就是我们坚持要做海洋负排放的几项重要原因。
  文/本报记者 仪博文整理 图/本报记者 仪博文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