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珠海街道各社区推出特色暑期公益托管服务,破解假期带娃难题

不负所“托”,“暑”你精彩


  铁橛山路社区的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画作。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梅雪

  今年暑假期间,珠海街道精准聚焦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难”痛点,统筹各类资源,指导各社区推出特色暑期公益托管服务,全力打造一个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暑期成长乐园,以“公益托管+”模式将民生需求转化为治理效能,用爱心“小托管”托起幸福“大民生”。

  公益托管破解暑期“看护难”

  “我和丈夫是双职工,每年暑假都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家里老人不在身边,我俩还都要上班,实在没时间和精力照看孩子。现在社区办起了暑托班,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铁橛山路社区居民刘琳琳告诉记者。
  “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难’问题,我们社区在街道的指导下办起了暑托班,于7月8日正式开课,首批招收35名学生。暑托班能让社区里的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安全、有意义的假期,也能让家长工作更安心,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铁橛山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周艺表示。

  从“看护服务”到“成长赋能”

  7月14日下午,珠山路社区联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产教融合青岛基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体验活动。活动以“动手体验、文化浸润”为核心,吸引了托管班近20名儿童参与,让孩子们的假期时光因非遗体验而更有意义。
  无独有偶。铁橛山路社区公益托管班也突破传统托管模式,联合大学生志愿者、小舞星舞蹈培训机构、润英华图书馆及基层治理合伙人,推出包含舞蹈、绘画、益智、自然美育及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在实践中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这些都是珠海街道推动暑期公益托管从“看护服务”到“成长赋能”转变的缩影。“现在托管班不仅提供看护服务,还教各种知识,我们上班时放心多了。”家长的反馈反映出公益托管的社会价值。孩子们在课程中展现的专注力、创造力与合作精神,更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鲜活注脚。

  携手共绘基层治理新图景

  7月16日,记者走进铁橛山路社区公益托管班,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王皓正在为孩子们上绘画课,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吸引孩子们踊跃发言。
  周艺告诉记者,公益托管班的成功运作,得益于社区对多方资源的整合。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志愿者、辖区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基层治理合伙人——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因一份关爱儿童、服务社区的热忱汇聚一堂。其中,大学生志愿者以青春活力注入教育热情,辖区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支持,基层治理合伙人则通过资源协调保障活动落地。
  这种“社区主导+社会协同”的模式,既减轻了家庭负担,又凝聚了社区共识,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珠海街道将持续优化暑期公益托管服务,探索常态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受益面,让优质托管服务惠及更多家庭,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儿童健康成长和社区和谐注入持久动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