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里”有“面”,老旧小区“逆生长”
——昔日“老大难”如今“新样板”,珠海街道海化家属院小区的蜕变之路

▲“面子”“里子”双提升,海化家属院小区焕新颜。

▲小区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为小区治理赋能添彩。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梅雪
“以前小区道路坑坑洼洼,晚上连个灯都没有。再看现在,平坦的柏油路、整齐的停车位,还有专门的活动室,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心多了。”近日,家住珠海街道珠山路社区海化家属院小区的居民王秀兰,坐在小区新打造的“温馨驿站”里,脸上满是笑意。
海化家属院小区是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共有15栋居民楼,常住居民398户,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80%。曾经,该小区长期处于“管理无界”的失序状态,治理难题让小区一度陷入“没人管、管不好”的困境。为此,珠海街道牵头引入专业物业公司,推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从无到有,一场关乎居住环境、治理模式的“逆龄”蜕变就此拉开序幕。
从“散乱”到“体系”
织密治理“一张网”
“以前小区里有事,大家各说各的,没人牵头协调,最后往往不了了之。”居民贾磊回忆起2024年之前的小区状态,无奈地摇了摇头。彼时,小区虽有物业公司入驻,但缺乏核心组织引领,党员力量分散,居民诉求难以及时表达,小区治理如同一盘散沙。
改变始于2024年开展的“党员代表包楼院”活动。街道工作人员逐户走访,精准摸排小区内的党员情况,最终找到26名业主党员。“当时我们敲开黄丽妍阿姨家的门时,她特别热情,说早就想为小区做点事。”珠山路社区党委书记厉虹告诉记者,黄丽妍是一名退休干部,不仅政治素养高,还热心公益,经常主动帮助邻里解决难题。经过居民推荐和组织考察,黄丽妍当选为小区党支部书记,同时按程序兼任业委会主任,成为小区治理的“主心骨”。
与此同时,社区进一步梳理小区党员力量,按照“每个楼栋至少1名党员中心户”的原则,选优配强15名党员中心户,并在他们家门口挂上“党员中心户”的牌子。“挂上牌子,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党员中心户纪师傅负责13号楼的居民联络工作,每天下班回家,他都会绕着楼栋转一圈,看看是否有居民需要帮忙。有一次,他发现80岁的独居老人家里漏水,立刻联系物业维修,还主动帮老人收拾好房间。
除了党员中心户,小区还整合社区工作者、报到党员、志愿者等资源,成立“红色巡逻队”“红色义务消防队”“红色助学岗”等志愿服务队伍。每周,“红色助学岗”志愿者都会在“4点半课堂”开展志愿服务,黄丽妍也会定期参与,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截至目前,小区各志愿服务队伍已开展民情收集、政策宣传、助学助老等活动30余次,完成居民“微心愿”21个。曾经松散无序的小区,如今被一张紧密的治理网络“一兜到底”,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从“跟跑”到“领跑”
按下治理“加速键”
前几年,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海化家属院小区引进“兜底”物业,但物业管理存在决策效率低、业主参与少、流程不规范等难题。自董万城市服务有限公司入驻后,小区业委会与物业公司共同梳理服务清单,逐步打开了小区治理新局面。
如今,小区业委会携手董万物业团队,推出“基础、公益、先锋、个性”四大贴心服务,发放200余张服务监督卡,保障服务响应快、质量优。同时,精心打造156平方米的“物业暖心驿站”,设置6个功能室,举办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30余场,极大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解决治理中的“小事”,小区组建了由物业、联建单位、报到党员组成的“红管家”志愿服务队,建立“民意收集-网格派单-红管家接单-上级反馈”闭环机制。今年夏天,有居民反映小区飞线充电现象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红管家”接到反馈后,立刻联合街道和电力部门开展整治,最终消除飞线40余条。
此外,“红管家”还在小区内施划停车位93处,有效解决了停车难问题。随着治理效能的提升,小区物业费收缴比例提升60%,实现了“治理提质、居民满意、物业可持续”的共赢局面。
为让居民真正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小区还试点业主代表会议制度,通过“组织推荐+自主报名”的方式,推选出13名业主代表,并严格执行“四议三审三公示”机制。此前,小区内的直饮水机和公共服务用房被原物业和商户占用,居民意见很大。业主代表多次与原物业、商户沟通协商,最终达成协议,预计可追回公共收益15万元。
从“有形”到“有感”
传递民生“温暖度”
“以前想反映问题,要么找不到对接人,要么没时间参加会议。现在好了,晚上在家看直播就能提意见,特别方便。”小区居民刘女士口中的“直播”,是珠山路社区创新搭建的“珠山夜话”云端议事平台。考虑到小区上班族多、老年人行动不便,“珠山夜话”每周四晚上7点开播,社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专业人士和热心居民齐聚“云端”,共同讨论小区事务。
截至目前,“珠山夜话”已累计协调解决公共收益管理、公共设施改造、绿化养护等急难愁盼问题29件,居民满意度从改造前的50%跃升至98%。
为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小区还推行“霜洁冰清”志愿服务积分管理机制,打造“霜洁冰清”服务驿站,为居民提供饮水、充电、雨伞借用等便民服务。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获得“星光值”,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到附近超市、培训机构等信用商户兑换日用品或便民服务。“我经常参加小区的保洁志愿服务,准备攒够了积分去给孙子兑换一套学习用品。”居民张阿姨说。目前小区已发放“星光值存折”21本,累计积分超300分,越来越多的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
文化浸润是提升小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记者在小区党群服务站看到,墙上挂着居民共创的公约与艺术作品;“温馨驿站”里,陈列着居民手工制作的剪纸、编织品,角落里摆放着绿植和便民雨具;每到传统节日,小区都会举办墙体彩绘、剪纸艺术展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的海化家属院小区,柏油马路平坦宽阔,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曾经的“老旧破”变成了“新美净”。2023以来,小区累计收到居民赠送的锦旗25面、感谢信60余封,这些表扬的背后,是街道、社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和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服务,打造‘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邻有所乐’的幸福家园,让海化家属院小区的治理经验,成为更多老旧小区蜕变的样板。”厉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