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服务“入圈”,幸福生活“出圈”
灵山卫街道创新打造“我的好邻居”小区党建服务品牌,四大行动增强居民归属感和凝聚力

▲孩子们在邻里文化节上参与涂鸦活动。(灵山卫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祁璟
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下辖20个社区、132个居民小区,其中近10年间新建居民小区77个,新市民占总人口比重达52%,在治理工作中面临“人难凑、情难聚、事难办”的突出难题。2024年以来,灵山卫街道党工委将小区作为基层治理的主阵地,创新打造“我的好邻居”小区党建服务品牌,开展“聚邻、近邻、悦邻、睦邻”四大行动,通过挖掘居民自治潜能、搭建邻里互动平台,有效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聚邻行动<<
推动治理主体聚“单”成“众”
为破解基层治理中存在的“资源散、联动弱、响应慢”等问题,灵山卫街道党工委开展“聚邻行动”,统筹整合区域内外各类资源,推动治理力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健全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将治理“根系”深深扎进楼栋邻里之间,筑牢组织基础。深化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联动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等共建单位共商区域发展大计,推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青岛基地、真情巴士集团等60余家单位与小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建“红色合伙人”联盟,不断扩大邻里“朋友圈”。82个小区实现小区党组织成员与业委会成员、物业企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以组织融合增强协同效能,推动门禁维修、停车管理等61项关键小事在邻里层面协商解决,实现源头治理。推选526个党员中心户,累计收集并响应居民诉求1700余条,激活基层“神经末梢”,让“聚邻行动”融入日常、做在经常。
>>近邻行动<<
推动服务空间变“隔”为“融”
针对居民活动场所匮乏、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街道党工委开展“近邻行动”,紧盯资源瓶颈,积极补齐服务短板,持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小区公共资源管理规范提升行动,收回社区服务用房和物业管理用房205处、7万平方米,结合各小区实际需求,统筹新建和改造小区党群服务站、“友邻会客厅”等便民服务场所69处,并依托社会众筹、居民捐赠等多种方式,打造共享缝纫角、共享工具角等20余类功能场景,进一步丰富服务供给。
此外,在12个社区试点推行党群服务阵地全时开放模式,联合黄海学院等驻地院校组建“共享讲师”团队,开设“美邻共学课堂”“青禾·青年夜校”等公益项目,AI绘画、舞蹈等30余门课程上线后迅速报满,有效扩大了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切实提升了居民获得感。
>>悦邻行动<<
推动小区氛围由“冷”变“暖”
聚焦解决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街道党工委开展“悦邻行动”,以多元活动和组织培育为抓手,积极推动邻里融合。街道党工委统筹制定年度小区服务品牌节庆活动和特色活动“两张清单”,指导各社区、小区党组织结合居民群体特征与需求,通过跨小区联办、小区自主办等方式,平均每月开展个性化邻里“创熟”活动60余场,覆盖老、中、青、幼各年龄段群体,实现服务精准投送。例如,九龙社区连续两年举办“百家宴”邻里庆重阳活动,组织百位80岁以上老人共度佳节,有效拉近了邻里距离。
同时,街道构建“社区能人-志愿团队-社会组织”三级培育体系,通过网格员走访、居民自荐等途径,推动200余名有专长的居民牵头组建兴趣社团,培育出暖沁公益服务中心、“卫城大妈”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全街志愿者规模已从最初的80人发展至1500人,有效带动居民从“坐着看”到“一起干”,小区整体氛围逐步由疏离走向温情融洽。
>>睦邻行动<<
推动邻里关系从“疏”到“亲”
为改善小区居民互动不足、关系疏远的现状,街道党工委开展“睦邻行动”,通过多项举措激发小区活力、促进邻里和谐。
优化“微心愿”认领流程,形成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与热心居民及共建单位“接单”的良性机制,成功认领并实现400余个“微心愿”。玫瑰园小区党员主动成立“先锋护学岗”,风雨无阻守护学生上下学,有效减轻了家长负担,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将“老兵调解队”“知心大姐”等23个社会组织纳入治理体系,借助其“人熟、事熟、信得过”的优势,以唠家常、串门子等方式开展调解说理,打造一支扎根小区的“和事佬”队伍,累计化解邻里纠纷977起,实现75%的矛盾在小区层面解决。建立身边人“微宣讲”机制,挖掘“钥匙大姐”宋桂兰、“金牌调解员”赵同忠等一批“熟人”典型,常态化开展“榜样说”等事迹宣讲,形成“学习身边榜样、争当志愿典型”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