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灵山岛保护区持续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下沉

把文化书院“种”进社区


  ▲积米崖社区开设手工课程,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灵山岛保护区供图)
  □本报记者 刘宏超

  近年来,灵山岛保护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依托各社区文化书院,联动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系统推出“老有所乐、少有所学、代际共融”三大主题系列课程,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下沉,构建起覆盖全域、全龄友好、文化浸润的社区文明新生态。
  积米崖社区文化书院开设书法、瑜伽、插花、手工四门课程,所有课程都面向辖区老年人和青少年开放。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促进代际融合的有效载体。
  自2023年起,兴港路社区每年暑期都推出“七彩假期·兴港有你”文明实践夏令营,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这里能学画画、能做科学小实验,还有老师辅导作业,让我的假期过得非常充实。”社区小朋友孙昊开心地说。兴港路社区还在“红帆手工坊”开设手工课程,架起邻里“连心桥”。“我们一边做手工一边唠家常,感觉彼此之间亲近了不少。”社区居民经淑惠对记者说。
  每到传统节日,各社区的文化书院就成为连接居民情感的纽带。保护区集中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中秋做月饼、春节写春联等民俗活动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许多居民表示,这些活动让社区书院成为大家“爱来、愿留、暖心窝”的百姓会客厅。截至目前,保护区已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80余场,服务居民超2000人次。
  针对辖区新就业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保护区创新打造“暖心驿站”服务矩阵。建成日均服务100余人次的骑手驿站、开设“骑手微课堂”、设立固定服务日机制、推行“骑士悦享卡”……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与此同时,保护区累计开展50余次“健康守护”义诊活动,惠及居民6000余人次;建立“银龄贺寿”长者关怀计划,每月为高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开设“七彩假期”托辅班,以“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社工”模式破解双职工家庭暑期带娃难题……这些举措与文化活动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覆盖全域、全龄友好、文化浸润的社区服务网络。
  下一步,保护区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文化书院功能,推动更多优质课程与活动下沉社区,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让文化书院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载体,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范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