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驻区高校三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本报讯 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公布了271个获奖项目和9名获奖科技专家。新区共有三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肖家治牵头负责完成的“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项目;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姚军为第四完成人的“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及高效注水开发技术”项目。

据悉,“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提出了精确表征重油结焦倾向的反应特性参数,创立了兼顾控制炉管结焦和提高生焦反应给热量的准则,开发了焦化炉管内外过程模拟技术,突破国外最新技术管内反应停留时间不超过40s的限制,形成了低温长停留时间的提高轻油收率深度延迟焦化技术。该技术2010年被中国石化总公司发专文推广并入选体现中国21世纪炼油技术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16项外推专有技术之一,已在50多套延迟焦化装置上获得成功应用,总加工规模超过 5500万吨/年,接近全国延迟焦化总规模的50%。

“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属于矿山安全学科领域,该项目通过在煤矿深部开采重大水害防治领域开展的理论创新、实验研究、预测评价与探(监)测技术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基于采动应力场转移的底板突水致灾动力学模型,研发了基于物联网采动变形和突(透)水潜势同时在线面状监测预警技术和成套设备。项目对推动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整体更新换代和矿山水害防控科技进步意义重大。该成果在全国200多对矿井得到应用,近三年安全采出原煤3228.8万吨,新增销售额130.3亿元。

“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及高效注水开发技术”首创孔-缝-洞地球物理检测及高精度成像、多元约束岩溶相控地质建模方法,解决了深埋5500米~6500米储集体精细描述难题;率先提出渗流与自由流耦合的物理和数值模拟方法,解决了开发过程模拟预测难题;发明空间结构井网设计及注采优化、堵水封窜技术,实现了高效注水开发。该技术在塔里木塔河、渤海湾埕岛等十多个油田应用,开发和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海相缝洞型油田—塔河油田,实现了我国油田开发由陆相向海相的重大跨越,并成功应用于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及俄罗斯UDM、伊朗雅达等海外油田的开发建设,为今后大范围海相油气田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宋迎迎 王大勇)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