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贡口:历史变迁中书写渔村辉煌

贡口村位于新区黄海岸边的陈家贡湾西侧,丘岭之上。站在村头举目南眺,村前的海湾尽收眼底。贡口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港航基地、商贸重地、战略要地。拂去岁月尘埃,踏着村中光滑的石板路,村庄昔日的辉煌仿佛还在眼前。

盛极一时的古琅琊港

琅琊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港口之一,也是船只最多、条件最好的海港,被称为中国古代海港鼻祖。

2001年春,青岛市文物局和胶南市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古琅琊港进行了详细考察,最后认定琅琊镇夏河城村南,东到吴家村,西到红石头村、南到刘家崖下连同陈家贡湾在内的这片葫芦状海湾就是闻名中外的琅琊古港。

琅琊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车轮山拱卫于北,胡家山屏立于南,琅琊台山和紫良山侍立东西,群山环绕。海湾常年不冻不淤,辽阔水深,能容纳庞大船队。资料载,古琅琊港依琅琊城而建,浩淼的海水可达城根,大船泊在湾内,小船可驶抵城门前。

优越的条件使港口自东周时期就在航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通志》卷九记载,春秋初期,齐景公出游,曾在琅琊港登陆;春秋后期,此处是齐国军港,驻扎齐国水军。秦汉时期,古琅琊港发展达到顶峰。秦灭六国后,始皇五次南巡,三登琅琊。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南登琅琊”;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渡”“遂至琅琊”;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游历会稽后,“并海上,北至琅琊”(《史记》)。西汉时,汉武帝四次到过琅琊港:“太史四年(公元前93年)再至琅琊,祠神人于交门宫”。汉武帝后,汉宣帝和东汉明帝也曾到过琅琊港。《汉书》载:西汉宣帝本始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前70年6月1日),“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琅邪地震,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这些因素导致了琅琊港水位变浅,由繁荣走向衰落。

潮起潮落,琅琊港主港逐渐萧条,陈家贡湾西侧的贡口港渐渐繁盛,成为南北海上通商的主要航运点。唐代,贡口港为南方通往北方的主要港口,张家楼镇东安子村曾出土两件唐中期长沙窑烧制瓷器。宋代,贡口港为山东与高丽通商的重要口岸,据《诸城县志·山川考》载:“故曾筑高丽馆”。《文昌杂录》记载:“宋时,贡口港为高丽往来要地,起居郎杨景略,左司郎中钱勰奉使高丽”。元代,琅琊港为南北水运“皇粮”的重要枢纽“海运漕粮至琅琊以供京都”。明代,琅琊港由盛衰落,《诸城县志》载:“自明罢海运,或梗于倭寇”。繁荣的商港由于倭寇的抢掠而航船稀少。清代,光绪年间贡口港达到鼎盛,后又渐成民间通商的小港口。

彪炳中外的吴齐海战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想乘胜一举拿下齐国。公元前485年,齐国内乱,处心积虑的夫差看到了绝佳战机。是年,吴国联合鲁、邾、郯三国军队,打着除逆旗号,派大夫徐承乾率水军沿黄海北上,欲从海上攻占齐国。

当时齐国地处滨海之地,积累了数百年的航海和造船经验,国内拥有大量航海战舰以及速度快、机动性强的突冒船和桥船。面对吴国军队,朝野上下放下争端共同对敌。根据吴国水军将士疲惫特点,齐国充分发挥对海况和岛屿地貌熟的优势,以逸待劳,集中兵力在家门口的琅琊港外海域伏击吴军舰队。反观吴军水师,虽队伍强大,但此前一直在南方内河作战,接连胜仗让水军骄横轻敌,再加上从主帅到士兵都认为齐国已内乱,自己水师中有众多体积庞大、装甲防护能力强的楼船,胜利似乎唾手可得。

是年春,吴国大夫“徐承帅舟师自海入齐” (《左传·哀公二》),在贡口港外海与齐国舟师展开海战。此时节黄海风高浪涌,让不识水性的吴军士兵开始晕船,整个舰队阵型杂乱无章。齐国水师见此情景,300多艘航海战舰以纵队阵列劈波斩浪,全速冲向吴军舰队,当冲击到距吴军约200米远时,齐军水兵开始用强弩齐射吴军舰队,密集的火焰箭瞬间让吴国舰队笼罩在“火雨”之中,吴军水兵惨叫着跳入海中。经历短暂混乱后,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吴国军队逐渐恢复了神智,也开始猛烈还击。在如雨火箭的掩护下,谙习地形和海况的齐军舰队3个分队杀入吴军水师阵列,对吴军舰队实施分割包围,灵活机动的突冒船和桥船配合主力舰船进行接舷战,近距离进行激烈的白刃搏击,一时间,战船上、海面上火光冲天,士兵惨号声响云霄。

海战以齐国全胜告终。吴军主将徐承率剩余舰船拼死突出齐军重围后,吴军被迫全线撤退,再也无力发起进攻。

吴齐海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在中国和世界海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水战战术以及古代水(海)战武器装备如舰船发展的经典战例。

繁华远去的围子城

宋末元初,海上货物运输逐渐昌盛起来,上海、海州、宁波东南沿海一带的粮食和生活日用品都用船运送,处在胶东半岛南端的陈家官庄村(即贡口村),成了货物经诸城、潍坊北上运往京都的海上口岸。这里几乎常年都有南方商船在此装卸货物。清朝初期,贡口港“海氛久靖,帆樯络绎”,经过发展日臻昌盛。清光绪年间,贡口港蚁舟盈港,商舶辐辏,南客北旅,往来不暇,行商坐贾,摩肩接踵,贡口也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

为方便调度运输,一些大的商号便在贡口村设立分号和代办处。越来越多的商铺步其后尘,逐渐形成了几条专业从事服务的商业街。后来为便于管理和防止海盗侵袭,各商铺集资修建围墙,把商业店铺全部置于城墙之内,只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供货物和人员出入,被称为“围子里”。

贡口的围子城处在海边较高的丘陵地带,临海而建,占地100余亩,城墙高3米,宽1米,全由大石块砌筑而成。鼎盛期,围子城内有商号、货铺72家,还有酒肆、茶店、饭铺、油坊等若干家。

解放战争时期,围子城被国民党占领,设有驻军。上世纪五十年代,围子城外的码头曾是来往青岛的主要客货港口,围子城设有运输队、粮所、煤炭公司等单位。1958年,筑起长50米,宽8米的突堤式码头,结束了大船不能靠岸的历史。随着贡口拦海大坝的建成和公路交通的发展,贡口港逐渐萧条下来,如今,仅有沿海的部分城前遗址尚存。

渔民膜拜的妈祖庙

清中期,贡口港的发展达到鼎盛。由商家集资修建的“围子城”内修建了妈祖庙,又称海神娘娘庙。

随着南北海运商业的发展,妈祖文化由湄洲岛开始向胶东沿海地区渗透。贡口村的妈祖庙矗立在围子城的东南海岸边。据传,这座庙宇占地15亩,由东西两个院区组成,东院建筑雄伟,也是庙宇中心,西院较小,是生活区。东院建三进大殿,大气恢宏,端庄秀雅。其中,高大的正殿是妈祖殿。正殿广三间,大抬梁式建筑,飞檐斗拱,庙门外矗立两根廊柱,廊柱上的斗拱、阑额、铺间作皆彩绘,图案火红、天蓝、雪白,相互映衬,绚丽夺目。廊柱有水桶般粗细,粉刷红漆,用工精致。大殿台基均系花岗岩条石砌筑,柱础鼓形。院中有香炉,东南侧的钟楼里,悬着一只四五百斤重的大钟。

进入大殿,抬头便能见到妈祖的宝像,她慈祥端庄,威仪肃穆,双手轻握胸前。两名侍女分站左右。妈祖和侍女的面前是供桌、供器、供品;妈祖像高两米有余,上方悬名人所题的牌匾,字体遒劲飘逸,两边的墙壁上,绘着神灯引航和娘娘救人的故事。两侧的廊房里,塑有千里眼、顺风耳和巡海夜叉等护驾诸神。

妈祖庙建成后,香火不断。每当出海时节,渔民都来朝拜妈祖,祈求平安,鱼虾满仓。每逢初一、十五晨,庙里都会响起浑厚、悠扬钟声,据说那是在迎接妈祖归位,让“圣母”接受人间供奉的香火。

沿海渔民对妈祖虔诚,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妈祖显灵的传说,其中以娘娘送灯、引领渔船脱离险境最为典型。贡口村里老人说,当年钟声响起时,有人看到过妈祖娘娘携二位仙童从海面飘来,那时,每到夜晚或大雾天,妈祖庙上空会升起红灯笼,引导渔船归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