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产业兴旺 农民腰包鼓起来

辞旧岁,迎新春。每年春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处处都是一片祥和喜庆的氛围。今年春节,记者回到婆家——海青镇,趁着回家过年的机会,感受村里的新年新气象。

2月4日(农历腊月三十),记者回到海青镇大陈村,一进村口,一幅新农村画卷立即呈现在记者眼前:一幢幢整齐的房子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宽敞整洁,一盏盏路灯立于道路两侧,孩子们欢呼雀跃迎新年,老人们怡然自得贴对联……“现在村民们有钱了,大年过得越来越喜庆了!”记者家人高兴地说。

架起大暖棚 种来好日子

回家放下包裹,记者便带着孩子来到胡同口玩耍,婆婆家邻居老杨门口的灯笼已经高高挂起,门侧的小树上也缠绕上了密密的彩灯,到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

“走,进屋来玩玩。”刚从自家蔬菜大棚回来的老杨媳妇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家中坐坐,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满足和喜悦。

55岁的老杨2018年租了村里近5亩土地,盖起了3个大棚,种植各种反季节蔬菜。“春节期间是最忙的,这段时间蔬菜价格高,趁着利润大,就多忙活忙活。”老杨媳妇跟记者唠起了家常。

春节期间,夫妻俩分工明确,老杨媳妇守在大棚里采摘蔬菜,老杨则负责往各大超市送货。集种植者、管理员、采摘人和销售员于一身的夫妻俩实在忙不过来,有时还会雇人过来帮忙。虽然一年四季都蹲在棚子里起早贪黑不容易,但可喜的收入让夫妻俩干劲儿十足。“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就是这么一点点种出来的!”说罢,老杨媳妇哈哈大笑起来。

忙完棚里的活,老杨媳妇抓紧时间准备晚餐。她说,不管咋忙,年味儿不能减,要让全家感受到好生活带来的变化。

村企里打工 就业又增收

2月5日是大年初一,记者跟随家人在村里挨家挨户地串门拜年,还未进行至一半,大伯急匆匆交代了几句话就急忙赶回家了。正纳闷儿时,记者爱人解释:“大伯在村里的厂子上班,要赶过去值班!”

记者恍然大悟,入村主路上的天成家禾食品厂正是大伯工作的单位。天成家禾食品厂主要加工制作红薯类食品,销往全国各地。所需的一部分原材料源自收购村里农户的地瓜,工厂里的职工很多都是村里的农民。

“现在村里很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在企业打工,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年龄大一些的就看大门、当保安、打零工,一个月也能收入千余元。”家人告诉记者。

虽然只是看门,但说起自己的“工作”,65岁的大伯依然干劲儿十足:“每月的工资是很大的一块贴补,过年还给发奖金和年货。”阳光照在大伯脸上,他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

种粮政策好 越过越红火

2月6日,记者来到村民张永福家中拜年,他高兴地告诉记者,2018年对他来说是丰收的一年,光靠种植的七亩多花生,收入就超过了一万元。“现在国家政策好,种地有补贴,还有政策性保险兜底,亏不了。”

谈话间,张永福的爱人开始在厨房准备饭菜。她说,过年期间的每顿饭都不能马虎,鱼、排骨、红烧肉这些菜都必不可少。“再忙也要抽出空来,过个好年,犒劳一下家人。”她希望,新的一年里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新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落实稳产增产措施,农民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腰包渐渐鼓起来。

回乡过年几日,记者在乡村里看到,写在人们脸上的都是好日子带来的幸福与满足。采访中,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生活这么好,感谢新时代!” 董梅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