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探新路

日前,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正式开幕,主题聚焦“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已经进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冲刺阶段,这座城市与金融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悄然发生着变化。

银行“胆子”大了

不知道客户的投资标的,还敢放贷款?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的“胆子”变大了。“客户是一家物流集团,他们旗下的投资基金在寻找物业标的进行并购,需要提前到位一笔并购资金。但对于银行来说,没有具体标的,就意味着风险。”浦发银行陆家嘴支行行长施乐回忆。

这种收购未来不确定标的的基金被称为“盲池并购基金”,为了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满足企业需求,浦发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贷款审批效率,并充分满足并购方对于交易资金时效性的需求。最终,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向这家企业提供了近100亿元并购贷款授信,助力其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收购合适的项目标的。“胆子”大了的银行不止浦发一家。近日,交通银行与浦东新区政府合作成立了自贸区金融创新联合试验室。创新无疑需要胆量。试验室刚一揭牌,就发布了自贸区跨境金融资产转让、自由贸易账户货物转手买卖等8个自贸区金融创新联合试验室创新项目。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徐斌表示,“金融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没有一点往前探索的胆量和魄力是不行的。前人没走过的路,我们来探索创新!”

券商“感觉”变了

国泰君安投行部看起来很拥挤,因为遍地堆满了申请上市企业的申报材料底稿。国泰君安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寻国良笑言:“以后慢慢就不会这样了,因为科创板申报材料都电子化了,未来这肯定是个趋势。”

被科创板改变的当然不止这些,投行人的工作方式、决策依据和学习能力,都被彻底改变了。但变化最大的,是“感觉”。“我们终于可以和所有国际投行一起,去观察和发现中国的成长性企业,并为他们服务了。”寻国良感慨:“我现在跟企业介绍,都说科创板在国际上也有优势,你去境外上市,不如来科创板。”目前,包括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申万宏源在内的上海券商已经保荐了25家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未来,随着这一数字的不断增加,上海券商们的“感觉”应该会越来越好。

政府“助推”多了

除了金融机构,上海相关政府部门也开始更加主动地在金融领域有所作为,助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前上海市税务局、原上海银监局、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联合推出了“上海银税互动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吸引了6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合作并提供金融服务产品,参与银行信贷业务占全市的90%以上。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银税平台授信总额度为11.91亿元,授信企业数量168家,查询企业数量11625家。

为了支持民企发债,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会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上海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宣介会”,对上海相关部门、各区、部分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宣介和辅导。截至2019年3月末,上海辖内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通过创设5.7亿元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5家民营企业发行6只债券,为民营企业融资23亿元。

为了增强中小微企业获得感,临港管委会研究出台了《临港地区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共同合作开发专属贷款品种,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从而更好地助力临港地区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据《解放日报》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