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如何做好百姓的“贴心人”?

丁石洼社区十年之变

六月仲夏,时光更迭,全国首个农村中心社区丁石洼社区已成立整整十个年头。18日,记者来到丁石洼社区,发现这个过去的小渔村现在家家户户红旗飘飘,人人脸上笑语盈盈。十年来,丁石洼社区统一土地、账务和村居事务,逐渐成为社区百姓的“贴心人”。

合并之初便交“民心答卷”

过去的琅琊镇,曾有三个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不足1里地的村庄,分别为丁石洼村、王家洼村和滩头村。紧紧相邻的三个村发展却大不相同,“过去,丁石洼村是为民服务带头村,另两个村是出名的弱村,用一句话说就是‘班子乱,人心散,群众事情无人管’,各项工作都很难开展。”作为原丁石洼村的党支部书记,丁宝俭向记者介绍道。

2009年,在原胶南市组织部、民政局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丁石洼社区正式成立,采取“一强加两弱”的模式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要听民意解民忧。”成立初期,丁石洼社区将修路作为服务百姓的第一关。“那时候王家洼村村后有条土路,有些村民在路两旁架起大锅加工面条鱼,加上路两边没有排水沟,每日污水横流。”丁石洼社区社会事务会计徐仲国回忆,原王家洼村由于宗派观念严重,村子人心涣散,导致路面多年不能修缮,“而社区干部实行交叉任职,社区范围扩大的同时,更打破了原有的家族宗派观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矛盾的产生。”

一条六七百米长的路,仅用时两天便修缮完毕,丁石洼社区给居民呈上了第一张完美答卷。“原来村两委办不了的事,社区能办,大家心里都越来越认可社区作出的各项举措。”接下来,制定社区承诺书,明确财务管理制度等规定,统一农业生产服务……十年来,对丁石洼社区的老百姓来说,三村合并建新社区,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便利。

服务居民做起“农田保姆”

为百姓带来实惠和便利,是丁石洼社区一直坚守的服务理念。

中午时分,艳阳高照。丁石洼社区两委成员徐存连还在刚收割完的麦子地里,为社区居民进行旋耕服务。“这是为种夏花生做准备,整个社区需要旋耕的地块共有80多亩。”徐存连熟练操作着手中的方向盘,忙碌间隙对记者说道,全部耕作任务会在4天内完成,而进行耕作的农机手是社区两委班子的8个成员。这便是丁石洼社区确立的农田统一浇灌、统一耕种、统一收割、统一覆膜、统一脱粒“五统一”服务模式。

经了解,原来丁石洼社区临近海边,社区内又有大型集贸市场,因此出海捕捞和做生意成了大多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到农忙时节,居民们不得不暂停手中的工作或生意,回家干农活,有的居民因为不能两头兼顾,甚至把农田都荒废了。”丁宝俭说,于是社区便借鉴城市社区为居民服务的经验,居委会在农业生产上为居民当起了“保姆”。“每年开春,别村的村民都忙着买农药化肥,我们就不用,化肥直接就给送到家门口,还有浇地、耕地、收割等都不需要我们操心。”由于身体原因,69岁的丁金伦已无力打理农活,却因社区的“五统一”服务,家里的6亩地一直没被荒废。“像刚结束的麦收,这几年基本都是一天内全部收完,社区干部们带着干粮从早收到晚,每亩地还额外给补贴30元。”丁金伦满足地笑着说道。

据丁宝俭介绍,由于社区采用“成本收费、集体补贴”的方式,每年每亩地可为农户节省成本200多元,加之在外务工人员可安心工作,结算下来社区居民每年平均增收 2000-10000元。

百姓满意才是“蝶变玄机”

大到耕地种田,小到柴米油盐,丁石洼社区的服务理念,不止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是贯穿于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

让石兆国记忆犹新的,是2016年的一场突发变故。“半夜12点多,家里老人因脑血管疾病突然昏迷,一时慌了手脚。”石兆国回忆说,情急之下他拨通了社区值班电话,两个社区干部迅速赶到现场,并第一时间护送老人到医院。“若晚到半小时便将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现在,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都习惯了寻求社区的帮忙。”丁石洼社区居民石兆国感慨,社区两委为大家送去的各种服务,不但方便了生活,更是凝聚了民心。

能同时接纳五百多人集中活动的社区文化中心,200余平米的便民机械车棚,以及投资100多万元建起来的社区卫生室、计生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民主议事厅和便民服务大厅……如今的丁石洼社区,在经历十载春秋后,民风愈加淳朴,百姓愈加幸福。

有人曾问丁宝俭,农村干部好干吗?“常怀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一心干好事、实事,老百姓满意了工作自然也好干了。”丁宝俭朴实的话语,道破了丁石洼社区十年发展蝶变的玄机: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

丁宝俭告诉记者,丁石洼社区发展到今天,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帮助和支持。“接下来,我们要挖掘社区的自我造血能力,增加集体收入。”丁宝俭细数着,初步估计,社区大约有600亩土地可以流转,“在坚持服务的同时,更要努力带动百姓增收。” 王 雪 王清芬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