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拉温-60℃,库存5万吨

记者探访世界最大单体超低温冷库

7月25日,一艘满载着金枪鱼、北极贝等高端海产品的远洋渔船靠泊位于琅琊镇的鲁海丰渔业码头口岸,船上的海产品被直接送往由青岛鲁海丰集团承建的冷链物流基地15万吨冷库保鲜。

26日,记者走进冷链物流基地冷库,亲身体验了-60℃下的冷库环境。

三座冷库可容纳15万吨海鲜

驱车驶入琅琊镇蒲湾村东侧的董家口冷链物流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栋约五层楼高的白色建筑物,这便是刚启用的三座低温冷库。在青岛鲁海丰集团设备负责人于培新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冷库的“真容”。

在室外32℃的高温对比下,一打开冷库门,一股寒意立刻扑面而来。穿上一件比军大衣还厚的保暖服,记者随于培新进入冷库。“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冷库的外部穿堂,货物从冷藏车卸下后,先得在穿堂里确认数量、种类等基本信息,确认无误后运至-25℃或-60℃冷库。”于培新说。记者看到,约20辆集装箱冷藏车与冷库无缝对接,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箱箱海鲜卸下来,堆至另一侧的空地,待数量清点无误后,工作人员再驾驶铲车将其运到库里冷藏。

记者随于培新进入-25℃冷库,踏进冷库大门,寒气便扑面而来,让身穿厚棉袄的记者忍不住打起了寒颤。冷库内,数百箱海鲜整齐排列,冷库顶棚和墙面被白色保温层覆盖,制冷设备正全速运行。待了不到3分钟,记者就感觉裸露在外面的手脚等部位开始有些僵硬,便离开了冷库。“这里的温度还属于高的,如果在-60℃超低温库里,是不能长时间逗留的。”说话间,于培新带记者来到-60℃冷库门口,“进入冷库的工作人员的服装都是特制,连工作铲车也是耐高寒特制的。”

由于记者衣着单薄,冷库内外近100℃温差,工作人员不能允许记者进入这座冷库。为此,记者决定在门外一睹-60℃冷库真容。伴随冷库门打开,刺骨的寒冷瞬间涌至,记者裸露的皮肤如遭针扎,不到10秒钟双腿便开始麻木起来,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迅速远离。“本次启用的3座低温冷库,每个单体冷库有5层,面积约3万多平米,能满足5万吨的冷藏需求,库容共计15万吨。其中这座5万吨的超低温冷库,可拉温到-60℃甚至更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超低温冷库。”于培新对记者说。

休渔期能吃到世界各地海鲜

为保证食品安全,冷链物流基地项目采用全程冷链物流的方式。

以金枪鱼为例,于培新解释说,普通的海鲜冷藏温度-25℃就可以,而金枪鱼却要-60℃。“捕捞金枪鱼的渔船就有超低温冷藏设备,然后运输到码头的超低温冷库中进行加工储存,在上餐桌前,都要保持在-60℃的状态,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金枪鱼的生鲜安全。”

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按照高标准打造全产业链,企业有自主远洋捕捞船到远洋作业,运输船负责补给和冷藏运输捕捞上的海鲜。海鲜送回母港后,冷藏集装箱车则把货物拉到冷库储存,然后再进行分类。可以进行深加工的海鲜,可继续加工成海产品,需要精加工的,比如海洋生物制药等,就做进一步升级处理,“这个项目建成后,世界各地的高端海产品比如金枪鱼、北极贝、南极虾、帝王蟹等,都将变成市民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鲁海丰集团副总经理薛久东说,“即使在休渔期,我们也能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鲜产品。”

未来将建300万吨冷库群

董家口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是青岛市和西海岸新区倾力打造的百亿级重点项目,通过建设国际远洋渔业产业园,着力打造“中国北方渔都”“世界深蓝渔港”,建成后必将极大提升青岛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全国的国际化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15万吨冷库的启用,标志着冷链物流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将以一流的标准、最快的速度推进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的全面建设。”薛久东说。

据悉,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水产品年交易量可达300-600万吨,带动形成千亿级海洋经济产业集群。项目对西海岸新区乃至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董梅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