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立志立勤铺就致富路

海青镇刘黄崖村贫困户刘洪臻通过养鸡走上致富路,摘掉“贫困帽”

一片小树林,3000只鸡,制料、喂食、防疫、定期清洁鸡舍……这便是海青镇省定贫困村刘黄崖村贫困户刘洪臻一天的生活写照。今年8月,在政府各级政策的帮助下,他凭自己的韧劲和不言弃的精神,办起了养鸡场,成功摘掉了“贫困帽”,一步步走上致富路。

扶贫先扶志走上养鸡路

今年51岁的刘洪臻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几年前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家中妻子患有精神二级残疾,常年靠吃药维持,生活一度非常困难。2014年,村两委把刘洪臻家纳入了兜底脱贫对象。在享受贫困户、低保补贴等各项政策的这几年,虽然生活略有好转,但依然解决不了实质问题。“自从我家被确定为低保贫困户后,镇村干部多次来家里和我谈心,鼓励我坚定信心,早日脱贫。”2016年,刘洪臻决心通过养鸡来改变自己的贫困现状。于是他购买了第一批鸡苗,原以为养鸡不是件难事儿,却由于专业知识缺乏,毫无经验,导致四十只鸡苗几乎死光。首次养鸡失败后,刘洪臻并没有气馁,他反复钻研,向村里请来的专家请教养殖技术,每天起早贪黑,日晒雨淋从不停歇。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如今,刘洪臻的养鸡场已经小有规模。8月初,记者来到这里,走进房屋后的林地草丛,一只只羽毛鲜亮、体态丰盈的土鸡正悠闲地嬉闹啄食。见到记者前来,正在给鸡喂食添水的刘洪臻忙过来招呼,“算上这片林子,现在养鸡的地儿大约有100多亩,散养着3000多只土鸡。”说话间,他提着一桶玉米粒熟练地向鸡群抛撒,千余只土鸡迅速围拢过来,争抢着吃食儿。

合力搭把手脱贫快步走

“平日里主要喂玉米、稻谷等杂粮,饿了在周边吃点昆虫、青草,饱了就在林子里溜达、散步。”聊起养鸡的话题,刘洪臻打开了话匣子,“由着它们在林子里四处跑,保证每只鸡都有足量的运动,体质好、生病少,这样养出来的鸡肉质紧、脂肪少、营养价值更高。”

这3000多只鸡不仅是刘洪臻的“心头肉”,也同样牵挂着村两委干部的心。这些年,大家对刘洪臻的帮助,一件件一桩桩,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养鸡初期,为保证资金运转,村支部书记张善亮主动拿出5000元帮衬;计生主任王永美自家开的磨坊一直为他赊账磨玉米面;村里记账员张善平几乎天天到鸡场帮忙……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养鸡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刘洪臻的养殖技术也日渐成熟。据估算,今年鸡苗的成活率可达80%以上,中秋节前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养鸡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辛苦活。“他家养鸡是在村外野坡里,我们很不放心,刮风下雨的时候都会过来帮忙搭把手,加固鸡棚笼舍,防止被风吹榻造成损失。”正在一旁检查鸡棚的张善平对记者说。

输血更造血脱贫不返贫

算起来,今年是刘洪臻养鸡的第三个年头,养鸡场也逐渐步入正轨。然而目前,3000多只土鸡的销售却成了他的心病,单凭一己之力在集市上零售,不仅销量少,速度也慢。对此,村里早已帮他想好了对策。“我们联系了供销社等单位,对他进行订单上的帮扶,通过在全镇大会、58同镇、网络等形式进行多渠道宣传,以保证中秋节前后出栏鸡的销售。”张善亮说。

在政府的帮助下,刘洪臻家的生活已得到很大改善。今年村里对他家进行低保复核时,他主动提出放弃申请低保,“现在我有能力,也有信心靠自己的双手致富,还是把申请低保的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吧。”此时刘洪臻的脸上,是自信而坚定的笑容。“今年的出栏鸡大概能卖5万元,我打算过了中秋节再进5000只鸡苗,预备好明年的基础。”谈起来年的计划,他信心十足。

如今的刘洪臻,正卯足创业劲头,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精准扶贫必须要‘造血’,我们会帮助他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模式,让他真正富起来,确保不再返贫,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张善亮这样说。文/图 谭 宁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