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积米崖渔港首批出海渔船返航

开海“头网鲜”满载应市

9月1日,西海岸正式开海,蛰伏整个休渔季的渔船们再度鼓足马力扬帆起航。经过一夜忙碌漂泊,2日凌晨3时,积米崖码头迎来了首批渔船归港。

刀、鲳、鲅唱主角各类海鲜都不少

2日凌晨2时许,记者驱车赶往积米崖码头。灯光点点,此时的码头尚显寂静。时间接近3时,伴随着海面深处星光闪现,码头早已等候的船工唐龙拖着长腔喊了起来:“上—船—喽!”星光转瞬即至,空荡码头很快被渔船填满。

缆绳系好后,船员们全部开始在甲板忙碌起来。金属U型架如同桥梁般架起在甲板与码头之间,一箱箱渔获被海水冲洗后,顺着这些通道传递上岸。一些匆忙回航的渔船上,船员们忙不迭开始分拣最后一网的收获。

很快,装满渔获的白色塑料箱在码头上堆成小山。一些鱼类大过了箱子无法堆叠,被细心的船员们整齐排列成了“大鱼方阵”。

“开渔头道网,我这条船收获了鲅鱼1万斤,刀鱼(带鱼)3000斤,鲳鱼几百斤。”边传递着装满带鱼的塑料箱,船老大肖长明边对记者说道。

另一边,船老大肖刚的渔获则不尽相同。“我这边收获刀鱼1万多斤,鲅鱼和鲳鱼相对少一些。”肖刚告诉记者,首航出海,所有渔船几乎全部都前往灵山岛海域捕鱼。

“船上装着海探,跟着海探下网。”一夜没空吃饭,船老大薛永钱顺手煮了几只螃蟹,就着泡面边狼吞虎咽,边告诉记者,33米长、5.7米宽的渔船两艘相隔百米并行,被称为“海探”的探鱼雷达上会显示高密度的小鱼群。“大鱼密度小,不显示,但是大鱼会追着小鱼吃,所以再凭经验下网。”薛永钱说,150米长、50米宽的漂网专捕上层鱼,在船尾打开后滑入海水中,拖行4小时后,通过稳车的钢索收网。“一般一网就是几千斤鱼。”一艘船收网分拣,另一艘船再下网捕捞,如此循环,从下午2时许开始到次日凌晨,分别可以下网3次。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船上分拣各类渔获,还有整理网具准备下次放网。”来自云南的船员侯志清对记者说。

4时许,渔船全部回港完毕。记者探访整个码头发现,渔获主要以刀鱼、鲅鱼、鲳鱼为主,其他各类海鲜如钻子鱼、梭子蟹、蛎虾、鳗鳞鱼等也类别多样。

万斤鲜鱼被抢光“头网”收入近6万

“昨晚就来积米崖码头附近住下了,今早赶紧来码头等着买鱼。”凌晨4时,来自市南区的市民石磊买下了20余斤鲳鱼和8条大鲅鱼。“西海岸这边的渔获种类,相对其他地方要更多一些。馋了好几个月,终于可以尝到鲜鱼了!”

码头灯光微弱,渔获和人群让码头鲜有空隙。仅借助渔船的灯光,很难看清渔获的具体情况。记者看到,围绕着海鲜塑料箱的购买者之中,许多拿着小手电筒。他们在海鲜上迅速一照,便转换目标而去。“这都是商贩,业务熟练,鱼符不符合要求一眼就看得出。”船老大王玉军对记者介绍。“看得多了就快了,主要看看大小如何,外观怎么样。”一位女鱼贩笑着对记者解释。

很快,选中渔获的鱼贩们开始跟船老大商讨价格,谈妥后上秤称重、装入车厢、结账离去,一系列“标准流程”干净利索,以免耽搁后来者购买。

挑选、查看、讨价还价……凌晨的城市还未苏醒,积米崖码头已经是一片繁忙热闹。市民和商贩们混在一起,挤挤挨挨,恨不得都拽着算账的船老大先给自己称重,又恨不得把最新鲜最好看的鱼虾全部包圆。

成箱成箱搬运,一车一车离开,大鱼、小鱼、虾蟹、杂货……所有收获都不会被浪费。时间到了清晨7时,王玉军两条船的2万斤鲜鱼几乎全部被一抢而空。粗略一算,开海头一网鲜鱼,带来了近6万元收入。

休渔期保护得力今年海货大又多

新捕捞季来临,本地海产情况如何?“近些年我们西海岸休渔期保护非常好,从渔获上就能有所体现。”忙碌之余,肖长明对记者说,“这些年我们的渔获品种越来越多,鱼类的体型也更大了。”“从头一网来看,今年的海货比去年又大了不少。”来自聊城的38岁船员臧朝阳已经是这片码头的老资格。“尤其是鲅鱼和刀鱼,鲅鱼一条能到十几斤,刀鱼大的一条能到2斤,不但体型大,数量也多了不少。”

“去年第一次出航加起来一共1万多斤,今年直接翻番了。”王玉军也说道。

“很多地方不管是海鲜种类还是个头儿,都比不了西海岸海域出产的。”石磊说,“这也跟这里加强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力度分不开,我们都要更加努力,可持续地保护好海洋,让这片大海也能更好地哺育我们。”

文/图 李 亮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