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智慧工地 让安全管控可视化

实名认证,工人“刷脸”可进工地;智慧云平台,可实现工地全方位管理;BIM技术,可提前“透视”工程每一个细节;视频监控,可随时排查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智能监测,可实时监测工地PM2.5值波动情况……如此高科技,任谁都不信这是正在如火如荼施工的工地现场。

今年,我区不断推进“智慧工地”建设,10日,记者走进万科新都会项目建设现场,探索经过高科技、数字化“变装”后的工地,是如何变得越来越科学智能、集成高效的。

工人“刷脸”进工地

站定,立正,看向摄像头,1秒后,验证通过,闸机打开……上午10点,在工地门口,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衣的工程现场技术人员唐义坤成功用自己的脸“刷”开了面前的“员工实名制通道”,顺利走进工地。

“当下,各个行业都在尝试运用技术创新改善工作流程,我们建筑业也不例外。”唐义坤告诉记者,实名制闸机通道是“智慧工地”的一项重要组成系统,通过识别有专属身份的施工人员进行规范工人管理,掌握在场工人身份、出勤数量等信息。“这样不仅能保证建筑工人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还能防止有人代打卡骗取工时,‘刷脸’考勤对工人方和企业方都是保障。”

在工地中转了一圈,记者感慨,智能化高科技还真不少。不仅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处高清摄像头;在每个通道口,还安有警示小喇叭,里面循环播放着佩戴安全帽的警告声;走到电梯井旁边,两旁的红外线就已经侦察到了危险,立即发出刺耳的警报提醒;塔吊等大型特种设备,不通过人脸识别,一般人不可操作;塔吊的整个“臂膀”还安装了喷淋器,进行高空降尘……

当记者还在研究各种高科技时,唐义坤突然向记者“演示”了个“小动作”,只见他故意将安全帽取下,没过一分钟,他就收到了“警告”来电。

原来,在唐义坤摘下安全帽的瞬间,系统就监测到了他未戴安全帽的信息,随即预警信息就发到了管理系统,他就被安全员通知了,且工地内的扩音器也在同步提醒。“像这样既能‘抓人’还会‘说话’的摄像头在工地一共有12个,保证不会让像不戴安全帽这样的不规范着装行为成为漏网之鱼。”唐义坤认真的告诉记者:“不佩戴安全帽前两次是警告,第三次就要做清场处理,安全不是件可以被宽容的事情,就怕有万一。”

智慧“大脑”站工地

“如果你认为‘智慧工地’就是刷脸门禁考勤+智能监控的话,那就太小看它了。”智慧工地实施负责人韩传茂告诉记者,“智慧工地”其实是通过工地信息化、智能化建造技术的应用及施工精细化管控,达到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地现场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实施工地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的一种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给工地建了个‘大脑’。”韩传茂所说的“大脑”,就是位于项目部办公区的“云控中心”。

记者在该中心看到,正前方是一块大屏幕,上面显示着工地内实时视频和各种数据。韩传茂告诉记者:“工地内共分布着12个监控摄像头和多个传感器,所传出的视频和采集的数据全部集中到平台展示,而这些监控点主要分布在作业层、塔吊、施工电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

其中,为了解决塔吊吊钩位于司机视野盲区的问题,项目部采用了吊钩可视化技术,通过在塔吊前臂安装高清监控设备,将实时图像清晰传输至司机室的显示屏上,司机可以直观掌握起吊物与周边物体的环境情况,提高作业效率,同时相关影像资料可以经过电脑终端留存,可追溯性强。

“侧面这6个小屏幕内容不一,这块屏幕显示的就是我们的BIM5D平台应用。”韩传茂介绍道,在工程建设中,他们运用了BIM技术,即以建筑工程各项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过电脑直观地展示项目是如何建设的,动态模型上都标有任意点位详细的位置信息,可直接在模型上进行钢结构计算、精确测量、面积计算等。”

手机“管家”管工地

在工地参观过程中,项目经理孙永生“随手”拍了好几处,让记者疑惑。“我们的质量或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巡检时,已经不用纸质记录本了,而是带上手机,即时拍摄现场照片,通过手机APP输入整改内容。”孙永生告诉记者,APP里会明确整改负责人、整改要求与整改期限,自动生成整改单据,避免责任推诿,缩短沟通流程,提升了工作效率。

说着,他给记者展示了里面的内容。例如:工程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监控整个施工进度,相当于把整个工程都掌握在手里,随时可查看进度,了解情况;当扬尘等数据超过阈值时,管理人员可通过移动端启动喷淋等对应系统进行环保处理,建立绿色现场的新环境……

下一步,区住房城乡建设局也将继续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将信息管理平台、智能技术、智能设备广泛应用到全区建筑工程施工中,通过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西海岸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文/图 张 静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