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杨家山里:聆听卫国驱敌的炮火回声

□崔启昌

1937年至1945年间,杨家山里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上沟、墩上、黄泥巷等6个村老百姓自发组织“团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杨家山里筑成了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堡垒;在军民一心的浴血奋战中,打通了滨海、胶东战略区的交通线,使杨家山里成为两大战略区传递情报、转运人员和重要抗战物资的交通枢纽;在党群一心的战斗岁月里,中共胶县工委、胶南工委等5个县级党组织,以及中共青岛工委先后常驻杨家山里,领导当地开展抗日斗争,杨家山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摇篮。今年7月1日,以当地人民抗日战争时期在党领导下与日伪顽作斗争为背景打造的“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正式开馆。莅临展厅,目睹一块块展板,聆听一声声解说,昔年响彻在这片土地上的驱敌炮火仿佛又在耳边隆隆响起,杨家山里人民担当使命、浴血奋战的英勇形象仿佛又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

占据战略要地筑就革命摇篮

抗战期间,中共山东分局成立了滨海、胶东、渤海、鲁中、鲁南五大战略区。杨家山里位于胶东、滨海两大战略区的接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打通两大战略区的联系,1938年8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作出“开辟鲁东南工作”的指示;同月,八路军总部发布命令“开辟铁橛山一带的工作,打通鲁东南地区与胶东地区的通道”。1938年12月底,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在司令员刘涌的率领下挺进诸胶边,控制了以泊里为中心的大片土地,为两大战略区在杨家山里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打下了基础。

1939年3月,滨海战略区中共胶县工委成立。1940年3月,胶县工委遭破坏,转移到杨家山里东南崖村继续开展工作。1941年7月,中共胶县特区委成立,代替胶县工委职能,常驻东南崖村。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1942年9月,胶东战略区在杨家山里西北庄村成立中共胶南工委,一时出现了两个县级党组织同时常驻杨家山里、仅一河之隔的独特现象。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党组织不断壮大,两大战略区县级党组织也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抗战形势任务的需要。抗战期间,中共胶县工委、胶南工委等5个县级党组织先后常驻杨家山里,从未发生意外。杨家山里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革命摇篮,被称为当地的陕甘宁、小延安。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珠山县委在东南崖村成立。

杨凌波,1919年出生在杨家山里东南崖村的一个农村家庭。1938年6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胶县分部成立时,他是发起人之一。1939年6月,他经胶县工委组织部长邱也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杨家山里第一位中共党员。抗战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共胶县七区委宣传委员、胶县特区委书记、诸胶边工委副书记及诸胶边县、珠山县县长等职务。1939年9月,在杨凌波的主持下东南崖村党支部成立,这是杨家山里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也是中共胶县工委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坚持武装斗争筑成“红色堡垒”

上世纪20年代末,杨家山里6个村成立了“联庄会”。1938年春,杨凌波的父亲杨焕林在其外甥陈炳毅的建议下,和墩上村的杨风池一起把杨家山里6个村的“联庄会”组织起来,成立“团练”。“团练”诞生后,通过多种途径添置枪支弹药,具备了退可守、进可攻、能主动打击敌人的强悍战斗力,结束了势力单薄任人宰割的局面。1940年10月23日拂晓,国民党姜黎川部三团近千人向铁橛山北面的圈里发起猛烈进攻。唇亡齿寒,杨焕林立即组织300多名“团练”队员火线支援,经过3天激战,打死打伤敌人100多名,杨家山里仅2人受伤。经此一战,杨家山里“团练”威名大震,进一步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团练”成立后,日伪顽一直企图瓦解、消灭“团练”。为加强党对“团练”的绝对领导,1942年5月,“团练”在胶县特区委书记陈炳毅的指导下,改造成为联防大队,杨焕林任大队长,大队部设在杨焕林家。联防大队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使杨家山里6个村形成了一个有机战斗整体,成为一支完全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杨家山里从此成为坚强的红色堡垒,在铁橛山上竖起了抗日自卫的大旗。

1944年5月12日夜,国民党姜黎川部三个团1000多人突袭杨家山里,6个村被暗中包围,杨家山里人民拼死抵抗,战斗非常惨烈,最后因寡不敌众,杨家山里失守,惨遭蹂躏。6月下旬,八路军滨北军区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刘西元率部攻打姜黎川部。经过浴血奋战,“红色堡垒”杨家山里重新回到人民怀抱。这是整个抗战期间,杨家山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敌人侵占。

连接两大战略区筑造交通枢纽

为打通滨海、胶东两大战略区的联系,充分发挥胶东区的战略优势,常驻杨家山里的县级党组织以杨家山里为枢纽建立了连接滨海、胶东区的4条交通线。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交通线也经历了“一站传递”“分段传递”“武装护送”等发展阶段。通过杨家山里秘密往来的情报、指示,从未发生失误,为两大战略区传递情报、护送干部、转送武器和经费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军民一心的浴血奋战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逐渐畅通,工作状态也由过去的地下逐渐转为半公开和公开,胶东区到滨海区用时从原来的20多天缩短到两天,山东军区主力能及时支援胶东,胶东丰富的人力、物力、黄金等也能有力支援山东全局,杨家山里成为连接两大战略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1944年2月,贾若瑜率领胶东军区十四团一营打通了滨海、胶东区的交通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高兴地说:“这把刺刀现在上在枪上了。”

1945年8月22日,除泊里、灵山岛外,今青岛西海岸新区境内其余地方全部解放。抗战胜利前夕,为了配合战略大反攻,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集中力量占领一切可以占领的大中小城市和交通要道,迫使日伪军投降。1944年10月,中共青岛工委从莒南县稻草峪移驻杨家山里,开展准备接管青岛的工作。青岛工委常驻杨家山里期间,成立了薛家岛党支部、组建了小珠山武工队、开辟了4条由杨家山里通往青岛的秘密交通线,对于护送青岛市内干部进出、工作人员往来、情报搜集传递等接管工作均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底,青岛工委离开杨家山里。

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位于铁山街道东南崖村,占地面积15亩,由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和多个历史遗迹现场教学点组成,是西海岸新区首个以“使命担当”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成为西海岸新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青岛市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区委组织部的领导下,数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设事宜。组织专职人员深入沂蒙红色基地,以及威海、青岛、胶州等地参观学习借鉴红色纪念馆的建设、开发、利用经验,并组成专门班子配套撰写了25万字的史料书籍——《烽火杨家山里》,该书目前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

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布展面积430平方米,展厅名由杨家山里第一名中共党员杨凌波亲笔题写,共分为5个板块,充分展现了从1938年春杨家山里“团练”成立至1945年8月珠山县委在东南崖村成立期间,杨家山里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和全国人民一道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全过程。展馆展示突出使命担当主题,展示红色堡垒、交通枢纽和革命摇篮三个定位,弘扬四种精神——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敢为人先、奉献牺牲;家国情怀、军民同心。

截至10月10日,展厅已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逾万人次。

铁橛山巍巍矗立,像雄伟的丰碑,镌刻着杨家山里人民光荣而不朽的抗战历史;风河水涓涓流淌,像永续的吟唱,传颂着党带领人民谱写的可歌可泣的恢弘篇章。在民族危亡之际,机智英勇的杨家山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全民族抗战,并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步入新时代,杨家山里人民继续秉承先辈遗志,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五个振兴”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先行先试,善作善成”新区精神的指引下,全力谱写新篇章,倾情描绘新画卷。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